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田间地头话乡村
宁陕:金秋时节话丰收
文章字数:1,235

  共庆丰收,分享喜悦。9月23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趁着短暂的阴天,宁陕县城关镇贾营村二组村民邓安定一大早便与前来帮忙的村民们热火朝天地抢收田里的稻谷。
  “今天我们家收谷子,一亩多田,请了6个人,大概能收1300来斤,还种了一亩多田的苞谷,也能收1300来斤。”邓安定的妻子王明芝高兴地说。
  稻田里,金黄的稻谷散发出阵阵稻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割稻子、打稻谷、搬运,大家分工协作,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我家种了一亩五分田,估计能收1700斤左右,比往年的产量要高一点,过几天我自己也要打谷子了,到时候也要请邻居们去帮忙收割。”在邓安定家帮忙的村民杨海金热情地分享自己的喜悦。
  稻田里的大丰收是农业现代化结的硕果。今年以来,为改善播种多年的稻种退化现象,宁陕县大力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试验种植,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贾营村作为新品种水稻试验田种植地,水稻亩产可达到1300斤左右,比其他品种亩增收12%左右。
  丰收的喜悦不仅飘荡在金灿灿的稻田间,也升腾在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里。在宁陕县玉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菇农们穿梭在菇架旁采摘新鲜香菇。
  青龙娅香菇小镇立足于适宜香菇等各类食用菌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出了属于宁陕的特色菌菇产品。
  “现在采的是秋菇,采了半个来月,有四五万斤,卖了大概二十多万块钱。每天采菇的工人有二三十人。今年香菇长势好,夏菇也好,秋菇现在长势也还可以,产量高。”据宁陕县玉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法人黄厚琴介绍,自2014年成立合作社以来,已带动30多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仅此项,每户每年能增收两三万元。
  “我今年做了两万来袋香菇,目前已经卖了有四五千斤,两万多块钱,产量也还可以。”宁陕县城关镇青龙娅村村民王光堤自宁陕县玉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成立就加入进来,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产出的香菇根本不愁销路。
  据了解,宁陕县玉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食用菌大棚130余个,主要种植秋菇和反季夏菇,每年每户栽培食用菌2万袋,带动农户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可以增收1.5万元。
  “我今年在这里做活,做了100多个活,120一天,挣了1万多块钱。”贾营村四组村民钟家连说,在合作社工作比较稳定,离家近,收入也可以。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适度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着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稻田里丰收的笑脸,香菇大棚里忙碌的身影,都只是宁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宁陕县以升级新设备,引进新品种,更新新模式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助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我们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们在话丰收、庆丰收的同时,做好收获准备,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宁陕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干部赵成文说。
  “接下来,全镇将齐心协力做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篇大文章,帮助农民群众种好粮卖好价、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城关镇副镇长肖潜说。
   本报记者 陈涛 通讯员 郑嫚 刘顺枫
发布日期: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