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贤倡立“成均遗址碑” 中国最早官办大学竟在苗稼庄
文章字数:4,517

时令进入九月初,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度教师节。
位于西安城区西南方向的苗稼庄村委会里,刚刚举行了一场“2023年本科大学生表彰会”,共有考上陕西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的9名优秀子弟,从村党支部书记刘轲东手里接过大红包,人人笑容满面,个个激情满怀。范作家更是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地为这些即将奔赴心仪高校深造的青年俊彦送出祝福词:十年寒窗逐梦成,此去更酬壮志兴!
苗稼庄村原来隶属于长安区灵沼街道办事处管辖,2018年9月后,街道交由西安高新区托管。与该村一样,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同期同属这个街道的阿底村党支部、上南丰村党支部、灵沼村党支部、冯村党支部等也纷纷行动,举行了本年度农村大学新生表彰大会。各村党支部勉励大学新生,要胸怀祖国,志存高远,砥砺奋进,奋发成才,常怀感恩之心,不负韶华,书写辉煌灿烂人生。
“苗稼庄村2023年度本科大学生表彰大会”欢快结束后,大家兴奋交谈着从村委会大楼走出,移步到楼后新近竖起的“成均遗址碑”前瞻拜。这是今年表彰欢送会新增的一个环节,旨在弘扬本地数千年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获奖学生发言纷纷表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辛勤付出,将继续保持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开启人生新篇章。家长代表更是感谢党组织的关怀与关爱,表示会继承和发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家乡发展继续做贡献。
待人群散开后,范作家伫立碑前,仔细研读碑文,心中涌起敬意的同时,也伴有相关疑惑。成均到底是啥意思?遗址又为什么会在这里呢?他决定一探究竟。
何谓“成均”,查百度词条,注释为古之大学,泛称官设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注引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意思是董仲舒曾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而周命名大学也叫成均,仍沿五帝之称也。按孙诒让《周礼正义》谓:周大学之名,见此经(《周礼》)者唯成均,见于《礼记》者又有辟雍、上庠、东序(又称东胶)、瞽宗,共五学,此外又有小学。后世唐高宗曾改国学机构为成均监。
另一种解释是,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那么,成均是怎么和苗稼庄村产生渊源关联的呢?据村中老人讲:苗为田禾,稼为种植。教民稼穑,教育之始。苗稼庄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村名因姬弃在此稼穑而得。
相传公元前23世纪,帝喾(姬弃和尧帝俩兄弟的父亲),在关中平原首倡定居以后,渭河南岸的眉县、周至、鄠邑、长安和蓝田等地秦岭北麓浅山的人们,迁入平原腹地定居。靠狩猎和采摘野果已经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推进了人类对种植粮食有了进一步需求,大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崛起发展。
灵沼河西岸苗稼庄这个地方,就是尧帝时期国立大学——成均所在之地。之所以取名成均二字,其意为:“以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俗称“教稼园”也叫“苗稼园”。苗稼园里有一自然高台,就是当时的教稼台,姬弃便借助此高台教民稼穑之用。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关于周人始祖姬弃降生,有详细描述。据其记载:“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具体来说,姬弃胸怀天下兼济苍生,能吃苦且聪慧、富有进取精神。面对人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局面,他立志想要改变;面对人们总是长途跋涉辛苦找食物的境况,他发誓想要改变。他在母亲姜嫄(大嫄)培养教育下,自幼喜山好水爱土地,并酷爱身边一草一木,平日里特别关注植物生长过程,细心观察野生植物,看它们如何生长,生长过程中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琢磨和分析它们不同习性和适应环境。他注意观察天气冷暖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时不时摆弄一些泥土,认真研究可供人们食用植物的种、管、收,也就是探索如何种植,如何管理,怎样收藏的好方法。经过长期试验和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作物耕作流程。在充分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与植物生长关系的基础上,他认真进行培育和改良,奇迹般实现了谷物为人所用的良性循环。我们现在所说所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从后稷开始,根据农作物对应当地的物候气象,总结出以节气和农作物生长相吻合的规律,经后世逐步完善用于指导农耕生产,汉初成书沿用至今的。
农耕始祖姬弃教民稼穑的成功,彻底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天下遂得其利。尧帝闻知后,即顺应民意在此苗稼庄故地设立成均(第一个国立农业大学,俗称教稼园),封姬弃为后稷(首任农官、相当于大学校长),开启农耕教育之先河。
姬弃的志向就是能让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得以生存,所以毕生都在为之奋斗。他不负众望,言传身教进行示范,不厌其烦耐心指导,深得民心,百姓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同时姬弃按照尧帝的旨意,依靠成均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宣传,逐步形成礼乐文明,上层社会尊卑有序,下层移风易俗,保持和强化了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使得苗稼庄一带很快就成为当时礼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鉴于姬弃对应农时、确定节气,教民稼穑、初始农耕,又成功办学。敬畏天地、肇创祭祀,启蒙教育、立德树人,倡导和睦、淳朴民风,实现了“创办成均教稼、启蒙教育树人、种好庄稼立命”的初心,尧帝特许后稷一职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经过历代稼穑躬耕和经营传承,苗稼庄遂成教民稼穑的神圣之地。据学者张秉勤先生研究,尧帝时期的成均在灵沼这里共延袭了280余年,至夏朝少康中兴时期,第八代后稷碑封到渭河北岸的邰地(即今天的武功、杨凌、扶风一带),成均也随之外迁。周人在邰地延续了250年左右。第十五代后稷不窋,夏末率领周人自扶风、武功出发,落脚于陇东庆城的戎狄人地盘,逐渐发展壮大以后,后世又经宁县、正宁县迁往旬邑、淳化和豳邑等地,直到公刘崛起,周人在这一带存续460余年。再后来,古公亶父为躲避戎狄袭扰,率周族部落到岐山、凤翔、周原等处定居发展,延续了90余年。公元前11世纪,西伯侯姬昌为推翻殷纣王朝,以认祖归宗为由,对商纣隐瞒其战略东移的目的,率周人向南渡过渭水,经眉县、周至、鄠邑东进,到达始祖姬弃出生之地——苗稼庄一带。周文王在此修沼池,筑灵台,扩灵囿,建祖祠,中华第一京城丰京也自兹拔地而起。为培养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又修建了辟雍(国立大学),《诗经·大雅·灵台》对此都有所记载。周文王在此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又建立镐京。周人开创的农耕文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和天下大同,讲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种道统一直绵延,关联到现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的思想体系由是一脉相承。
刘轲东书记等人与范作家还聊到,大约自盛唐、五代起,苗稼庄村内建有玉皇大殿、黑虎殿、白虎殿、礼乐楼等古建筑群,延续到明清。尤为壮观的是坐北面南,飞檐重彩的“礼乐楼”,它早于其它殿堂建筑,就是在原教稼台遗址上建造的,享有盛名。
直到现在,周边百姓中还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原村的寺,新旺村的庵,冯村的大庙修得宽,马王的槐树成了仙,苗稼庄的乐楼戳破天,西石榴一对铁旗杆,曹家寨锅底叫水淹,大原村北滩白一片。”由此充分说明,苗稼庄乐楼因建造在“教稼台”的高台之上,更显得高耸入云而备受瞩目,遐迩闻名!清雍正13年(1735年)陕西通志记载:“云兴观元大德二年建在苗稼庄,离城五十里”。此观毁于同治年间,但残垣断壁里仍有香火延续,直至1937年后香客断绝。村里老人们口传的玉皇大殿、黑虎殿、白虎殿、礼乐楼等建筑应为云兴观一部分。而云兴观就建在成均古遗址之上。
随着岁月更迭、历经清末与民国多次战乱,苗稼庄古建筑群屡遭劫难,村里昔日众多人文景观,终至无迹可寻。解放后,此处改建为苗稼小学,今更变成了高新灵苗幼儿园,旁设现在的村委会和健身广场。“我们小时候都在苗稼小学上课呢,那时候都是碎娃,感觉多好啊!”忆起童年故乡的求学经历,杨康军、刘康峰、杨延涛、杨卜涛、刘岳山等村委们的神情中洋溢着久违的欢乐和感慨!村委马萌告诉范作家:“这样一辈辈口口相传,让我们越来越倍感村史神圣,既然如此大家就觉得很有必要传承好这一段后稷稼穑的光辉历史。”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划,火热的夏天里,活跃在这一带的宗周文化贤达和村里的有识之士们,自觉发起成立了一个“后稷故里 教稼圣地——苗稼庄文物保护小组和文化传承委员会”。总之,就是想着条件成熟时筹划举办后稷文化节。作为先行一步,就是立起“成均遗址碑”!七月骄阳下,“苗稼庄成均遗址碑选址奠基剪彩仪式”火热举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激动不已,仪式简朴而隆重。
紧接着,筹建小组贴出敬告苗稼村全体父老乡亲书:“依据咱村历代相传,苗稼村属于后稷教民稼穑、开创首座最高学府‘成均’之地。为挖掘先祖开创的农耕文化,纪念这位伟大的华夏农业创始人及‘成均’教学园地在我村的建立,村民自发计划树碑复现古貌以表怀念,敬请大家参与协办,出谋划策共同筹建,发扬圣德同提村誉。”其下附有“村史与‘成均’介绍”的文字和二维码,列出会长、顾问、特邀顾问、总监、执委和三位财务的姓名、电话与微信等等,一切信息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敬告书激发起大家的自豪感和积极性,随后,大家你一二百,他三五百,最多一位捐了两万元,更有在青海的游子乡亲捐来500元,委员会一一记录并张贴出大红光荣榜予以通报表彰。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乡亲们众筹参与共襄盛举下,“成均遗址碑”高大端方的矗立起来了,乡亲们晨昏皆见,更重弘道兴学、耕读传家;外人到村,必先去碑前怀古瞻拜,学习称赞。
范作家见之特发感叹道:“最近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了《“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和退休人员回乡,鼓励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汇聚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苗稼庄村此举可谓标准的先行践行者啊!”乡贤们由衷共鸣,介绍时更是骄傲地说:“我们立碑的目的就是端好中国饭碗,不忘中华农耕文明发祥之地的辉煌历史,要为乡村振兴输液,为农耕始祖争气,为家乡发展鼓劲,为子孙后代造福啊!”
“知道吗?韩国最牛的大学就叫成均馆大学,以仁义礼智为校训,建校六百多年来育才无数,名称就是渊源我们村啊!”一个大学生立于碑前,自豪地对村弟村妹们说到。孩子们惊讶惊喜,饱含稚气充满志气的说:“那我们长大,可一定要去看看!”家长们笑起来:“从小看大,说话算话,以后的世界是你们的,能学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
发布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