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促消费再出“20条”尽快良性循环是关键
文明观展 先正衣冠
夏日高温 安全不可“降温”
研学游岂能缺了“研”和“学”
这次暴雨故宫不积水 带来何种启示
无需为农村孩子习武渲染“悲情色彩”
自杀干预热线打不通 怎样呵护生命“树洞”
国道看冰川被收费断的是旅游发展后路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次暴雨故宫不积水 带来何种启示
这两天,北京遇持续强降雨天气。7月31日上午,记者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故宫排水系统运行顺畅。而故宫至今仍沿用古代排水系统。
此前,每当暴雨等极端天气到来,舆论场就会出现故宫“600年不积水”的“都市传说”,似乎古人的智慧有某种神秘力量,而现代城市建设则相形见绌。
这次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出来“辟谣”了。据其介绍,在历史文献中,多有故宫整个区域出现屋面漏雨、墙垣倒塌,还有院落积水这样的记载。但当时的做法,都是尽快找到堵点进行清理,快速地恢复故宫的排水功能。
根据最基本的常识,只要降水量大于排水量,就一定会积水。可见,所谓“故宫600年不积水”,其实是维护及时,缓解了积水的状况。
客观来说,故宫的排水系统,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地下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异常发达,其排水能力确实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但人们也要看到故宫的特殊性,这毕竟是皇城,规划、建造都是古代建筑的“天花板”,并不具有一般性。加之故宫的建筑密度并不算密集,排水难度也很难与现代建筑相比。事实上,古代城市遇到城市内涝不仅常见,而且非常严重。
这也说明,人们不必附会古代。关键是在现代城市,密集的人口聚集、复杂的城市功能、精密的基础设施等,都注定了应对暴雨只能去摸索适合现代的办法。
当然,还有一个细节依然值得深思。据报道,近些年在对故宫排水系统的清理中,发现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杂物,甚至还发现过毛巾、衣物等“大件”。
这也说明,现代工业生产固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对其废物若处理不当,就会给城市排水带来新的难题。这或许也是故宫给予的另一个启示:完善城市治理,需要我们注重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城市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柳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