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对面的那座山
鸿沟大坝小记
江滔素描千佛崖
西北之行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
■ 赵亚勇
十年寒窗读书苦,只为金榜占鳌头。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一月有余,各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开始发放,考生们翘首以待,都盼着邮递员或快递小哥将这一张决定命运的文书早点送上门来。
说起录取通知书,不只是现代独有,古代科举放榜之后,也会给登科学子寄递录取通知书。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一般都是通过邮局或者快递送达,而在古代送录取通知书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隋末唐初时,科举制度刚刚开始,会使用一种加附在家书上的报喜帖子寄递给登科学子,这种帖子被称为“泥金帖子”,是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金色涂料,涂饰在笺简上,专门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之用。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之中,用报登科之喜。”不过,由于加附于家书之中,有时候会遗漏丢失,所以逐渐被淘汰了。
唐朝后期至宋朝,为了更加凸显录取通知书的严谨性和正式性,便在原泥金帖子的基础上镶嵌一朵金花,单独寄递给登科学子,称为“金花帖子”,又称“黄花笺”,还有个称呼“榜帖”,被视为“正式版”的科举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设计精妙,选材讲究,制作精美,有很大的观赏性,古代家庭收到这种帖子时会感到无上荣光,通常便将其挂在家中大堂,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
与现在不同的是,进士及第的通知书里,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写在上面,然后再写具体内容,有的还将报录人的名字也写上,可见重视程度。乡试中举的录取通知书相对简单一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生的姓名、乡贯、三代直系亲属姓名、取得的名次。如《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记载:“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贴已经挂起来,上写:‘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到了明清时期,录取通知书的送达方式发生了改变,录取通知书已经不仅仅是一封帖子寄回家那么简单了,而是大张旗鼓地登堂报喜。我们在书上和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种情节:当学子考中登科后,报喜人会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举旌旗,手持登科帖子,唢呐班锣鼓队伴随两边,鸣炮奏乐,一路大声呼喊:“恭喜高中!”
报喜是个好差事。送喜报的人,毫无例外都会得到主人家的赏钱,还会被奉为上宾,好吃好喝招待一番。为了这赏钱有些人竟然打起了坏主意,半道上将喜报抢走,跑到登科学子家拿喜报换钱。严嵩《钤山堂集》记载:“京师人以报榜希厚利……亦有恶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夺纸以去者。”说的就是京城有人靠报喜赚钱,其他地方更有恶人半路抢喜报换钱。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和现在的录取通知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古人如果收到录取通知书,意味着打开了进入官场的大门,端上了金饭碗,现在的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只是一张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