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老马
■ 杨烨琼

  老马,姓马,名健,眉县小法仪乡讲渠一组(即马场坊)人。
  我认识老马是在1992年上半年。当时在眉县文教局机关工作的我,被抽调参加县上第三批“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简称“社教”)。我被安排驻小法仪乡讲渠村一组。而当时一组的村民小组长(村民也称之为队长)就是马健,我们从此相识。
  马健,一个黄土地上普通的中年汉子,身上又有一种让人一时说不出来的特别。他待人随和热情,自带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按照当时要求我们在工作日内必须吃住在村中。从此后的近3个月时间里,我基本就生活在马场坊这个大山下的小山村,这也让我有幸对马场坊这个中国最普通的半山区村落的经济发展、文化状况多了一些了解;对马健这个中国最基层、最普通的农村工作者有了更多更深切的了解。
  1
  我虽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对村上的管理服务工作极少接触,所以对于农村工作大脑中真是一片空白,面对陌生环境中的农村工作我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好在有着高中学习经历的马健懂知识、有文化,他和爱人都待人随和,特别是他对村上的事处理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是他一再鼓励我、教给我一些工作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这让我心安了许多。
  刚到村上的几天,他有空就领着我到村子里到处转,一家一家介绍情况,这是谁家,家里人口、劳动力情况;也陪我去村子周围查看,村子的土地分布、果园粮田情况、进出村子的道路情况;他也陪我拜访村上的老党员、走访贫困户,给我讲村子里的人和事……很快我就对村子的情况熟悉了许多。
  我有一种直觉:村子角角落落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家家户户的情况他也都了然于心。
  按照当时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进百家门吃百家饭”,在村子中一天一户轮流着吃饭,了解情况,交流问题。
  在和村民们的接触交流中,我听到最多的是村民们对他们的队长马健赞不绝口的称誉。
  乡亲们说起他们这个队长时那种发自内心的佩服和认可,让我能感到:马健是个不简单的人!他赢得了人心。
  在村民们的口里,马健是会给大家科学计算配肥料的人,是自家果园做务技术好却不保守的人,是能领着大家致富的大能人……
  驻村一段时间后,我更觉得,马健是一个用心爱着这方土地,他不同于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的农民或村组干部;马健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的成功向大家展示着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美好前景;他也以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感染着人、凝聚着人向前而行;他也乐意带领大家在探索发展的路上努力。
  这些让我看到了中国最基层干部的一种勃勃向上的力量,他们在以自身的实践成果、品德品行影响、团结、凝聚、引领着一个又一个的村落走向发展、壮大。
  村民口中所讲的他“科学计算配肥料”的事,让我很是惊奇。因为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把化学课本上的知识用到实际、把买到的氮肥、磷肥、钾肥按照计算进行配比,把肥料复合施用的人。他会按照农技部门提供的土质状况把买来的磷肥、氮肥、钾肥按科学比例配比混合使用,配比的计算方法就是初中化学中通过分子式来计算氮、磷、钾含量的办法。他把每袋氮、磷、钾的含量计算出来,再根据土地对氮磷钾的需求情况把肥料按比例组配,然后施用。因为施肥科学,他家果园里的苹果总是果形大、颜色好、品质高,受到客商们的喜爱。相同投入之下,他的效益显然要好得多,他的施肥、修剪等做务技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时,不论是在化肥的使用层次,还是在理论方面,好像还没有复合肥这个概念,而这个受过高中教育的乡村干部却已应用自己所学,在探索、实践和享受着复合肥料之利!不仅他在用,他还引导和带动着村上以至周边村的人们“计算着施肥”。
  记得当时在施肥和追肥时节,少不了有人到他家里、或是在地头、或是在果园里请教。马健常常是从不保留,总能让来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他把学来的化学知识变成了能力、变成了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方法。他在带领人们走科学种田、科学致富之路。
  这在三十年前是极其难得的,他也在以自身的实践示范让大家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科学致富。他也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看到知识和科学的力量。
  2
  从马健这个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身上我看到的是他对这片土地发自心底的热爱、对身边人们深深的挚诚之爱。
  我驻村不久,马健就领着我专门实地查看了马场坊村的供电线路、用电情况和村庄外围道路情况。
  他想借着这次“社教”活动,解决多年来制约马场坊发展的两大问题:用电质量问题和进出村道路问题。
  当时村子的主供电线路用的是线号小、电损大、用电质量差被群众称为“铁钢丝”的电线,在用电高峰期,灯泡成了“红丝丝”,光线暗,许多时候村里的电机启动不起。
  在村民小组会上,马健苦口婆心,他讲用电现状、讲改造的方案、讲改造后的效果愿景,他讲用电电压、电流、电阻、功率之间的关系,他讲得形象生动,整电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同意。
  “整电行动”开始时风平浪静,可当落下旧线,准备换掉残杆、架上新铝绞合线的时候,有几户村民阻挡施工,从自家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些要求,老马都一一耐心解释,对合理要求,积极协调,及时落实,如加高杆头保障用电安全等,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当时有一户村民因私下前扩自家庄基使得村子主供电线路横跨了其前院两米而过的现状,他想借着这次整线让更改线路。其要求心切,心气浮躁,不仅阻碍施工,并且当众动手推拉起了正给其解说情况进行处理的马健。
  随后由我主持处理此事,经过好几次交流,此村民也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鲁莽,主动提出愿意赔偿几天停工的损失、愿意自家出钱再把杆头加高一截,以免以后自家不便。可在最后几次参加的处理会上,没想到马健却说: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合法合理合情的要求要保障,停工损失就不说赔偿了,再加高一节杆头的要求也在情理中!
  整线很快完成,粗壮的铝绞合线给小山村送来了更强劲的动力,电灯亮多了,电机的转动声显得更欢快!
  如果说科学种田让我感受到了老马的“能”,那他对“整电风波”的处理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个住在大山脚下的农村最基层最普通干部那如山一样博大的内心世界和胸怀。
  讲渠村是位于县城东南方向20公里左右处的小法仪乡,处在南与秦岭北坡相连的坡塬上,交通极不便利。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每天只有一趟班车,从乡政府所在地到马场坊大约还有4公里左右的距离。这4公里的距离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梦泉寺边上土塬塬头,向南过羊仓堡、佘家庄到讲渠村的路程,这条路坡陡路险,一下雨就成了“烂泥路”;另一条是土塬西边沿远门河岸向南的一条路,距离讲渠村村东大约有600米,这两条路中,后一条路当时稍宽一点,大部分是砂石路面,相对好走些,是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主要通行道路。
  在我驻村快结束时,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对向东的出村小路进行拓宽,使之与村东通向乡政府所在地的南北大道相连,便利了收运果品车辆和村人的通行。
  如今,这条路已被硬化,依然是进出村子的主干道。
  马健是个有想法的农村能人,是一位肯为乡亲付出的人,我敬重他!
  在马场坊的近3个月中,我从他的身上学习了不少的东西,方法、情怀、胸怀……
  3
  近三个月的驻村“社教”工作结束后。由于交通不便,加之随后工作的繁忙,驻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老马就再没有见过面。但我们却都在心里惦记着对方。
  时光荏苒,惦念不老。记得是在2007年,因事路过,就着朋友的便车匆匆忙忙拜访过老马一次。
  不过,那次见着老马和马嫂两个中断正忙着挤牛奶的活,从奶牛棚出来时,我的心中涌出了一种严重打扰到别人的不安与自责。
  直到两三年前,才有机会和时间与他电话联系。了解到他已不养奶牛了,而是依据坡岭区土质特点,在栽植一种叫阳丰甜柿子的果树。自己就想,活计可能就没有养奶牛那么繁重,时间上也没有养奶牛那么强。
  见到他的时候,他依然是那么面带着微笑,依然具有那种自带的亲近感……
  马健热爱土地、热爱农业。他总说自己是老党员,他要在科学做务上走在前,起到一个党员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他在甜柿子做务上勤学习、肯实践,善总结。在他的果园里,你可以看到不用除草剂,以草抑草且能保墒、夏天降温的树下种草生态做务技术的实践;可以看到果园养蜂辅助授粉增加柿子甜度、附产蜂蜜增加收入的果园养蜂复产技术;可以看到兼有养生和保健作用的农家手工柿子醋……
  多少年过去了,老马还是那个喜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技图发展的老马;还是那个喜欢帮助大家、带领大家共同前进的老马;还是那个总是喜欢思考在前、不断探索、实践在前、善于总结、大胆稳步向前的“老马”!
  几次去老马处,就碰到有周边群众询问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施肥数量的,也有询问养蜂遇到难题的,还有询问修枝整干问题的……老马依然还都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
  他种的柿子,不仅产量高,而且糖分合宜、口感酥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每到柿子成熟季节,常常会有人从杨凌、西安等地驱车寻到讲渠一组,专程来购“马健庄园”的甜柿子。熟客们则总是提前电话订购。吃过“马健庄园”甜柿子的人都说:吃在口中真的很脆甜!
  老马,在以自己满腔热情和精力在做着不懈努力,他在尽着自己的力量,带动着一方甜蜜的事业!
  据了解,近年来老马通过当面指导、网络解答等形式对多名贫困户进行甜柿子栽植做务技术的义务指导,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老马常说:养蜂,要对得起蜂;种树,要对得起树;做一名党员,就要对得起党员的身份。
  我忽然感觉,老马就像一只勤劳智慧的蜜蜂一样,一直在做着辛勤采花,以酿万家甘甜的甜蜜事业!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