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余量食物变身盲盒 外包装没有产品信息 有人认为捡漏有人觉得踩坑
“剩菜盲盒”你会买吗?

  余量食品变身盲盒 初衷是为减少浪费
  近日,记者在一款小程序上看到,一批名为“魔法袋”的商品“上新”,其品类多是面包、蛋糕、寿司等,标注着“随机搭配”“惊喜不同”等字样。记者随机下单预约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面包店的“魔法袋”,取货时间是晚上6点30分至7点50分。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这家面包店取货,17.9元的盲盒商品,已经用购物袋密封好。拆开发现,里面有一份红豆吐司、一份香肠餐包和一个毛毛虫面包。根据估算,这些产品如果以正价购买大概需要40多元。
  商家告诉记者,盲盒里面的面包并非当天制作,但放到次日吃完全没问题;根据每天的实际销量确定盲盒的数量,一般每天7袋左右;买家大多是年轻人,盲盒产品一般上架就会“秒没”。
  记者对比多个“剩菜盲盒”小程序发现,盲盒产品主要是面包、寿司和卤味,还有水果、奶茶等,其中有商家是知名连锁烘焙店;盲盒产品可以通过预约或线上购买的方式获得,取货时间多在晚上6点30分之后。
  “剩菜盲盒”为何会出现?
  根据公开信息,国外在几年前就出现了销售“剩菜盲盒”的应用软件。随后,这种销售模式逐渐在国内多个城市走红,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本土化平台走进年轻人视野。据业内人士介绍,鲜食类门店很难做到销量与预估产量完全匹配,这催生了“剩菜盲盒”的落地。
  那么,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销售呢?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告诉记者,食品以盲盒形式售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考虑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售卖时,应当综合多项条件。
  盲盒多为临期食品 未标注信息受质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剩菜盲盒”以临期食品居多,一般为餐饮商家当日未售出的库存和快到期的食品,因此商家通常规定,消费者一般在下单10分钟内和距离截止取货时间至少5小时才能取消订单,否则无法取消和退款。对此,也有消费者称,如果买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反而会造成浪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门店在消费者到店取货前,已经完成了装袋工序,由于“剩菜盲盒”多是现烤现制食品,因此包装上通常不会标注生产信息。消费者不仅看不见食品,连应该标注的配料表、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信息也通通在外包装上消失了。
  更多消费者担心会买到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吃完后肠胃不适。
  对此,任超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在售卖临期产品盲盒时,应在产品包装上清晰标示“临期”或其他相应内容,并提供产品的保质期信息。这不仅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有之义。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明确盲盒销售标准
  近年来,盲盒成为消费市场上的热词,不确定的趣味性让其深受消费者欢迎。盲盒风从玩具、服饰等领域吹到了餐饮界,产生了“剩菜盲盒”。
  在专业人士看来,“剩菜盲盒”为没有成功交易的食品类商品提供了再次销售的可能,如果这种模式能够良性发展,有助于商家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买到性价比高的食物,同时减少食品浪费。
  但“剩菜盲盒”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在采访中,有销售方和平台方均向记者表示,会严格把控质量安全。
  任超建议,为了更好规范“剩菜盲盒”模式的运行,各方主体应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经营者或商家的角度来看,商家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售卖的食品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采用正确的储存、加工和包装方式,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剩菜盲盒’销售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商家的日常监管和抽样检测,还应及时完善相关规则和规范,明确‘剩菜盲盒’销售的标准和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任超说。
  在任超看来,就消费者角度来说,应了解食品选择和购买的相关知识,阅读产品信息,考量自身的需求,理性对待盲盒销售。消费者应选择有信誉和良好口碑的商家购买“剩菜盲盒”,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还要注重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商家和监管部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 张守坤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