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霜华乡愁中的回望和感伤
为陕北唢呐做事
温情加热淄博烧烤
游洋槐花海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陕北唢呐做事
■王祖文
在陕北搞文学的人中,用自己的文字为陕北唢呐做事的,我也许算一位。我内心有着很深的陕北唢呐情结,这种情结来源于小时候定格在我脑海里一个震撼灵魂的画面:
那是我户族里的一位老奶奶安葬上山的画面,当时俗称为候四的唢呐艺人站在高高的山畔,面朝对面,唢呐对着天空吹着。那种曲调不仅彻底征服了我,而且我从此认定了陕北唢呐是陕北灵魂声音的代表乐器。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唯有陕北大唢呐代表最为合适。山可倒、水可断,但陕北唢呐不可无,它就像信天游,就像秧歌,就像山曲,就像陕北人爱吃的洋芋,离了陕北唢呐,陕北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味道呢?
长大后,离开家乡多年,思乡的原因让我对陕北唢呐的热爱更加浓烈和深厚。我后来才慢慢明白:陕北唢呐与我成了一种代表性的思乡载体。是的,一个人思念家乡,除了家乡的人,家乡的村舍窑洞这些具体的物象外,唢呐乐器,唢呐乐曲和我,和太多的陕北人构成了一种永远割舍不断的关系。犹如异性相恋,犹如亲人相依,刀砍不断,斧剁不断。就是这种骨子里的深爱推动我为陕北唢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十五年来,我在各种公开的官媒上推出了近二十篇陕北唢呐的文章,有散文系列、文化系列、研究系列。我赞同米脂鲁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系列的文章一旦发表出去总会有一些动静的。我为保护陕北大唢呐呼吁过,我为陕北唢呐市场化研究过,我为陕北唢呐传播方式变革梳理过,我为我心目中的陕北十大唢呐人物归类过,我甚至在人民网上为家乡唢呐非遗格次的尽快提升呼吁过。
众所周知,从事陕北唢呐的人们都是靠各自的艺术、资源、人脉开路,所以互相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同时,一些艺人们文化基础相对有限,尤其涉及一些评选、一些排名、一些唢呐协会职位人选的选定,每一次都很难平静,细想起来,这影响到各自的市场、各自的利益,所以为陕北唢呐义务做事极其不容易。尽管不容易,但是在艰难处做事,更知自身价值。近期,推动家乡唢呐协会挂牌成立,这是协会会长田赛的功劳,我从始至终给予协助,自感欣慰。毕竟这个事情办成了。
有一位名人这样说过:中国唢呐看陕北,陕北唢呐看榆林,榆林唢呐看子洲。这当然是对子洲唢呐的一种偏爱和鼓励,其实,米脂、子洲、绥德等地唢呐各有特色,但是子洲唢呐名家之多,流派之多,影响之广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的心目中,子洲唢呐和子洲秧歌,子洲伞头都是子洲文化艺术极具特色的瑰宝,这种瑰宝是子洲的、榆林的、陕北的,更属于中国。因为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太多人们的喜欢,也因此验证了一个道理: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在家乡唢呐协会成立大会上,我受组织方的拥戴,有八分钟的登台演说。为了给家乡人民助兴,晋陕蒙秧歌伞头大赛冠军赵四先生即兴一口气唱了三十句押韵的赞美鼓励秧歌。我激动地对北京的文化大家说:试问,天下有哪一个专业的歌唱家能在瞬间触景生情唱出三十句押韵的广大观众认可的歌?这个赵四先生做到了,这是他天才般的能耐,当然,这是陕北唢呐的现场魅力给他带来的灵感。
为陕北唢呐做绵薄之事,我辛苦,我愿意,因为我爱陕北爱家乡。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