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大学生村医进村“引进来” 更要“留得住”
“99元睡大厅沙发” 关键在合规与安全
新型“保护费”
高铁婴儿哭闹 对骂是缺乏温情的应对方式
摆摊日卖5元 艰辛才是创业路上的常态
社区有何权力让住户清理家中藏书?
“全职儿女”不是啃老 别对自由择业有偏见
“五一”民宿涨价毁约潮 砸碎了谁的“诗与远方”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一”民宿涨价毁约潮 砸碎了谁的“诗与远方”
“五一”假期将至,各大热门旅游城市酒店爆满,价格飙升。订好行程的旅人们,在小红书、抖音、知乎等各大平台上,细致地做着旅行攻略,规划着这来之不易的五天假期。然而,手头的攻略还没翻完,商家的电话便接踵而至。装修倒闭、老板换了、亲戚来了……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指向同一个目的——要求房客退订低价房,再用高价卖出。“五一”前夕,“‘五一’民宿现涨价毁约潮”冲上网络热搜,引发关注和热议。
卖方市场 这个“五一”有点“热”
结束了三年疫情防控,人们显然“憋坏了”。“五一”假期将至,民众出游热情已经高涨,旅游市场一派“春意盎然”。由于今年“五一”假期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长假,因此在本地游、周边游、跨省游以及出境游方面都将有充分增长。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国内游订单已追平2019年同期水平。部分平台“五一”期间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00%。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或将迎来国内旅游市场五年来最旺的一季,近五年最火的“五一”旅游市场或将到来。
火热的旅游市场,带来了人们对酒店住宿的巨大需求。与往年相比,今年“五一”假期的酒店预订周期明显延长。早在3月初,部分热门景点周边的酒店已经满房。出行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民宿提前预订量达2019年同期的2倍,平均夜间价格达534元,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预定周期长叠加人气旺,于是就发生了诸如酒店民宿退低价预定房,再高价卖出等诸多乱象。这一层面上看,许多网友“你不住,有的是人住”的调侃,既是情绪输出,也是问题分析。
处罚不及收益 消费者权益急需维护
在被毁约消费者反映的诸多情况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琢磨:“平台对我订的旅店做了处罚,1.5倍罚金还有降低流量处理,但比起‘五一’的盈利,商家肯定还是愿意接受处罚的,况且没了这个平台,还有其他平台。”
当罚没成本低于违规收益时,处罚措施的震慑性就有待商榷了。而指望平台加大对民宿商家的监管,似乎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具备可行性。客观上,平台需要商家入驻,需要佣金、需要流量,若处罚导致商家大量退出,平台自身利益则会受损。主观上,平台或许是最擅长,也是最愿意“加价”的。相关知情人透露,在部分平台,房价抽成达到15%。各大平台都有大数据做支撑,对于涨价带来的“收益管理”,也正是他们所期望的。甚至对于头部的优秀民宿,平台还可以在节假日的时候把他们的房间全部买断,然后平台自由定价,进而攫取更大的收益。还有商家坦言,过去三年疫情严重,民宿几乎都不赚钱,有的还在亏本苦苦支撑,都指望着“五一”“收割”一波,那些罚款也就无足轻重了。
消费者虽然发现了问题,但由于维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在与商家的几次拉扯后,往往不了了之。部分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这些现象,并开始出手干预。比如近日,福建省平潭县市场监管部门就对违规退单加价的民宿按规开出了4000元的罚单。
旅游资源挤兑 导致市场起伏剧烈
我国的民宿,早期作为酒店接待的补充,出现在市场上。到了2010年以后,特别是2015年以后,以莫干山民宿为标杆,很多民宿开始出现品牌经济,国内很多资本开始进入民宿行业,于是2016年民宿呈现井喷式发展。
传播媒介上为消费者大量营造“诗与远方”的同时,却忽略了旅游业本身也是另一群人“眼前的苟且”。民宿的野蛮生长,造成了大量“散户”在无市场调研、无经营经验、无远景规划的“三无”情况下仓促入场。许多民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经营着典型的“一锤子买卖”,“三年不开张,开场吃三年”。
入场无序加剧了旅游度假行业本就明显的淡旺季行业差异。淡季门可罗雀,水电、人工、租金等项目一分不少。用旺季的“过热”去平衡淡季的“过冷”,用旺季的“暴利”去平衡淡季的亏损,是许多民宿经营者几乎必然的选择。加上国人出行区间的极度集中,旅游城市的酒店和民宿到了旅游季节它就是稀缺资源,必然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挤兑和餐饮住宿消费的水涨船高。正如网上部分声音所传递的观点:“解决节假日客房餐饮等等消费暴涨问题,最终还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国家的带薪休假,熨平出行的高峰,合理分配一定时间段内的旅游资源。”
旅游高质量发展 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
对旅游业而言,口碑就是“金招牌”。
前不久,全国文旅局长的变装视频在互联网引发讨论热潮,四川甘孜州刘洪局长凭借其硬朗的气质、刚毅的线条,让甘孜旅游在全国人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口碑翻转就在微末之处,3月初,几名甘孜群众拦车索要红包视频,又让全国人民的“甘孜印象”有所下跌。
事实证明,全域旅游的振兴和蓬勃发展,优良宣发是“面子”,城市服务才是“里子”。山东淄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之后,淄博迅速跟进,落实开通“烧烤专列”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在这波“五一”民宿现涨价风潮中,淄博出台了有关政策,规定“五一”前后酒店涨价不得超过50%。对比一众被爆出涨价十倍的“天价民宿”“价格刺客”“价格强盗”,淄博在一众乐于涨价的旅游城市之中“逆流而上”,赢了口碑,挣了流量。
部分消费者坦言,“诗与远方”的重点不在“诗”也不在“远方”,而在于服务业给游客带来的体验,“诗”和“远方”无非是人们通过旅行获得良好体验的载体。哪怕是资源禀赋优质的旅游城市,让游客吃住挨宰、心生不快,口碑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淄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诚信经营、理性经营,遵守契约精神,保持市场的整体平稳和合理运行,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王新华 见习记者 陆晟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