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热衷于找“搭子”不是“情感降级”是“兴趣升级”
当心扫码点餐背后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一起益企”
“香火排行榜”让网络祭祀变了味儿
“孩子被保送清华”低劣话术怎就骗倒家长?
意大利禁用ChatGPT 数据安全再次被摆上台面
叫停未授权商业旅拍 环球影城做得没毛病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火排行榜”让网络祭祀变了味儿
随着人们对网络祭扫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规范网络祭祀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
“绿色缅怀,永久传承”“让思念没有距离”,近年来,在网上为逝者创建纪念馆,陈设花圈、香烛、食品等电子祭品,成为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新风尚。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有的线上祭扫平台不仅将电子祭品明码标价,还设置了“香火”排行榜,用户花钱多少就是排名依据,令人难以接受。
为此,中央网信办、民政部也于近日发布通知,要求网络祭扫平台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网络纪念品,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抵制网络祭扫歪风邪气,共建共享文明新风尚,是监管部门和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数据搜集和统计展示,确实是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所在。很多类型的互联网平台都设置有“排行”功能,用户通过排行榜可以了解热点时事、热销商品、人气主播等各类信息。然而,网络“香火排行榜”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这不仅有违节俭祭祀的文明风尚,还破坏了本该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丧失了面对先人应有的虔诚与敬畏。
禁止“天价”墓地,限制葬礼和祭扫活动大操大办,是现代文明对现实祭扫活动提出的要求,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网络祭扫。在网络祭祀活动中铺张浪费,甚至是争排行、出风头,不仅有违祭祀本意,更是对先人的不敬和冒犯。
建立网络祭扫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缅怀先人的便捷途径,固然需要一定运营维护成本,平台追求适当盈利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利用用户对逝者的追思,把网络祭祀当成“聚宝盆”,追求暴利、诱导巨额消费,恐怕是拨错了算盘。
现实中,不管是公益性公墓还是经营性公墓,监管部门都严格实施价格规范和管理,要求不得哄抬墓位价格以及进行价格欺诈,并主张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网络祭扫的出现,其一大初衷就是用文明节俭取代铺张浪费。如果网络祭扫也满是浓浓的“铜臭味”,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让逝去的先人享有安详,是祭祀文明的内在价值要求。有的网络平台把网络直播、社交的一套嫁接到祭扫活动中,甚至推出“周榜”“月榜”,诱导用户“豪掷千金”,这让九泉之下的先人何以安生、寄托哀思的缅怀者何以自处?
近日,民政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2022年网络祭扫人数首次超过现场祭扫人数。随着人们对网络祭扫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规范网络祭祀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相比线下提供祭扫服务的机构,网络祭扫平台的准入门槛相对要低,但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不能触碰底线的决不能碰。
比如,除了规范服务收费,网络祭祀平台也须尽到信息审核义务,防止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类似“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次”的新闻,不仅让旁观者哭笑不得,也是对当事人人格名誉的极大冒犯。网络祭祀服务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用户发言是否合乎伦理,都应当纳入监管的考量。
清明节,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推广文明祭扫、倡导移风易俗的良好契机。当此之时,网络祭扫平台不能满足于对传统祭扫的虚拟化,更不能借机大搞“香火”排行榜敛财聚宝,而是要努力提供创新性服务,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功能相结合,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
新京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