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让优质午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
“网络奔现师”不是成人之美的“红娘”
“套娃式”影视会员
不必眼红 也不必盲从
客运站正在“消失” 不能让农村“有客无运”
短视频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未满14岁怀孕医院强制报告 护“未”成长不容有失
预约制不能一“约”了之
火爆出圈的“村BA”见证乡村振兴活力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视频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在快手上,每3秒钟就有一条有关非遗的视频产生,累计播放量超2245亿次。
抖音平台2022年非遗项目直播场次比2021年增长642%。
……
数字化浪潮中,短视频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催化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曾经,因为年代久远、传播方式更迭,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统手艺人无人问津、非遗产品销路受限等。如今,借助短视频等新渠道,传统手艺在更大范围得到了传播和展示,一些曾经“曲高和寡”的非遗不只是裱在镜框里的艺术作品,还多了几分“烟火气”。
短视频平台也激发着传统手艺人的创作热情,他们不再是“被代表”的客体,而是积极表达自我、追求美好生活、传播非遗文化的主体。“泥巴哥”、河南省浚县普通村民朱付军用短视频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制作过程,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点赞;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手工皮艺”第三代传承人乔雪,一场直播销售皮雕产品超45万元;天津老字号点心品牌祥禾饽饽铺利用短视频销售糕点,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他们或在青山绿水中传递乡土人情,或在直播间展示老手艺的新风采,虽是个人化、碎片化的呈现,但也在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讲述匠人的生活故事、激发非遗文化的内生动力。
短视频让非遗文化传播有了更多可能,但应看到,非遗题材并不是短视频走红的“万能密码”。目前在短视频平台的非遗直播销售中,有些商品如紫砂壶、刺绣、青瓷杯等,还存在跟风模仿、粗制滥造等现象;有些博主缺乏手艺支撑,只图快速变现。这些不仅不利于非遗文化的可感可及可互动,反而会丢掉非遗文化的本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需多方合力,可持续地促成品牌变现、吸纳非遗项目、培育项目人才,让非遗在生产、消费、保护一体化的进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非遗现代化传承需要。
李羽佳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