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有“鸡鸣闻三省”、陕西北大门之称的大美府谷,近年来狠抓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融合发展构 建产业振兴新格局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走进庙沟门镇西尧沟村,白墙红瓦,绿树相间,梯田沿山势层叠而上,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新农村田园风貌别具魅力,占地1860亩的农业产业示范园赋能乡村全域发展,昔日煤灰遍地的“煤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村”。
近年来,西尧沟村依托国家好政策,凭借周边能化企业众多等优势,按照“顶部绿色种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护”布局,以“三产融合”为导向,立足多渠道增收,让村子发展、村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西尧沟村果园占地400多亩,品种多达8种,今年挂果的100多亩水果,因个大饱满、品相端正、色泽鲜艳,被提前预订,仅海红果、苹果、西梅、葡萄几项收益达15万元。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种植、管理、销售、运营等环节的效能,推动西尧沟产业向‘农文旅’融合模式发展。”西尧沟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苏鱼栓介绍。
近两年,府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西部矿区采煤沉陷区进行开发式治理,实现了让采空沉降区“疮疤”变“风景”、“包袱”变“资源”,形成了以西尧沟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
位于府谷县中部偏东的木瓜镇,是全县的旱作粮食主产区。木瓜镇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土地肥沃,无盐碱、无沙化,平均土层厚度100米以上,是全国糜谷主产区和高产区,素有“府谷黄米甲天下,木瓜黄米甲府谷”的美誉。近年来,木瓜镇优质糜子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到3.02万吨,小杂粮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县的30%和40%以上,是府谷县名副其实的“粮袋子”,先后获得“中国黄米之乡”“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镇”“中国生态魅力镇”“中国美丽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引才育才 锻造人才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一线是人才锻炼成长的“大舞台”。近年来,府谷县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在府谷,说起郝治忠,当地干部群众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时刻致力于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农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的郝治忠,怀揣着让父老乡亲吃饱饭的梦想,先后成功培育了秦杂谷5号、秦杂谷6号和不育系榆谷A1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的认可登记。近两年,秦杂谷5号、6号在府谷周边大面积推广种植,亩产高达1000—1300斤,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高度认可,郝治忠当选府谷县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府谷县大力实施“人才下沉”“乡村留人”工程,加强乡村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今年选派800余名优秀人才下沉基层,并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人才工作和乡村振兴考评体系,鼓励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教学能手、医疗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好干部。
为了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人才带来裂变效应,府谷县出台了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申报培育乡村振兴“五个一”优秀人才353名,建设帮扶联系点172处,累计授课62课次,指导解决实际问题74个,形成可行性调研材料3篇。
截至目前,全县共选派7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对12个脱贫村、5个移民安置村(社区)、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驻村帮扶;选派151名指导员对151个乡村振兴推进村开展对口帮扶;选派34名科技工作队队员包抓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十个一”示范工程;选派44名农业产业指导员到村到户开展技术指导;选派87名文艺骨干走进基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进一步激活人才振兴“一池春水”。
文化铸魂 焕发文化振兴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下游,辖3个自然村,全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府州折氏故里、花坞古镇的文化汇聚中心。郝家寨村立足资源实际打造村落,先后获得“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市级乡村振兴标杆村”等多项殊荣,是府谷周边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红色文化村。
通过“巧匠之家”“民俗茶馆”“婚礼陈设”“赤脚医生”“生产大队”等生活场景展示、实物还原,充分展示府谷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特色,这对于保护乡村风貌、留住乡村记忆、重塑乡村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些石窑洞,都是20世纪90年代前的旧民居。新时代以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都搬到新农村居住了。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统一把房屋全部流转后,按照‘一院一景一文化’的思路,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投资300余万元对旧村进行修葺改造,成为现在的民俗文化村。”郝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郝广安介绍。
传播红色传统文化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府谷县首家红色文化博物馆,于2018年落成于郝家寨村,博物馆占地800余平方米,分7个小展厅,主要记录和收藏府谷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人物事迹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一些珍贵的生产生活用具、办公学习书籍、红色文化物品等实物遗存。5年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达12万人次,该博物馆也被授予“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郝家寨村,每天都会有游客驱车前来,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不断增长的人气带火了村里的农家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宜居宜业 打造生态振兴新样板 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
高寒岭位于田家寨镇,海拔1426米,是府谷境内最高点,是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的发源地,山上有600年以上的古树几十株,稀有树种杜松近15万株,共5000多亩,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府谷县充分挖掘高寒岭生态旅游业,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高寒岭万亩杜松原始森林保护区暨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历史文化挖掘暨生态旅游项目、油用紫斑牡丹产业项目,建设修复了一批配套景点,将高寒岭打造成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年来,府谷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三区两带多廊多点”总体布局,坚持“保护、扩绿、提质、克难、补白”建设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富民、生态安全、生态服务、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提升、草原生态修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林草产业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八大工程,高质量完成营造林及种草38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
坚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一起抓,让两个“生态”相得益彰。“府谷将结合‘转作风、树形象、优环境、促发展’专题年活动,驰而不息强化作风建设,为维护府谷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两个‘绿水青山’提供坚实保障。”府谷县委书记田小宁说。
党建引领 激发组织振兴新活力 坐落于黄河岸边的黄甫镇段寨村因地理位置特殊而出名,被称为陕西的“东极村”。如今,段寨村通村水泥路干净整洁,民宅仿古院墙整齐划一,村内主要路口、村组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配备无人机与地面监控“高低联动”,立体巡查森林防火、汛期隐患等,形成了“智慧段寨”社会治理新局面,这一切都得益于段寨村实行的“党建+网格”治理模式。
段寨村坚持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发动、党员先锋示范、群众积极参与,善于从小处着眼、从末端发力,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在堵点源头求突破,用好用活“微治理”,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实践中,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幸福路”,破解了乡村基层治理“大难题”。2021年,段寨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过去,厕所卫生是村上最大的短板,既影响村子的整体环境又影响村民健康。经过村党支部的推动,划分党员责任区,由党小组组长带领群众划段包干,结合主题党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各自然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不少于20人的村庄清洁活动,实现了‘八清一改’工作从量到质的转变。”段寨村党支部书记段宏园谈到环境卫生的巨大改变满是激动。在推进农村厕所管护工作中,村上制定出台《农村厕所管护奖惩考核管理办法》,按季度对村干部及农户厕所卫生管护情况进行考核,形成“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群众参与共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下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扎实推动府谷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基础更牢、质量更高、成色更足。”田小宁说。
通讯员 吴杰 苏毅 刘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