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宽窄巷里品民俗
■叶志俊
  我是十年前去了成都的,虽然时过境迁,但记忆的旅程依然脑中明晰,任时光的暗流再怎么冲刷也淘洗不掉当年屐痕的辙印。那段时光的沉淀和发酵一直以来都在撩泼和催促着我要写出点什么。
  那是一个“五一”小长假,我们一行团队坐火车乘夜色向天府之国成都进发,目的就是去都江堰、武侯祠、锦里民俗街和市内的宽窄巷子里去走走看看,领略异地风光,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放松在校园里绷紧了很久的神经。我们从李冰父子造福庶民千古不朽的功业里走出来,从诸葛武侯的历史刀光剑影和军事谋略里走出来,一脚踩着历史的厚册,一脚迈进工业元素极度修饰的现代都市,来到最后一站——成都市中心的宽窄巷子。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一个西装革履的儒士却穿着一件唐装的内衣。这唐装的内衣就是成都市内的宽窄巷子,我们成都之行的最后一个驿站。
  才是阳历五月初二,成都市的气温已在二十度左右,觉得有些闷热。到底是天府之国,到底是四川盆地的盆底,太阳像一盏大气灯悬在头顶,把它的全部镁光和热量毫不吝啬地倾泄进这个盆底了。才是清晨就觉得这温度有些烤烘烘的,我们是踩着太阳斜织的光线走进宽窄巷子的。
  说得准确一点,在这里,我们是一些在现代工业立体的城廓和光带里穿越之后魔幻般地走进一段历史黑白照底片的穿越者,视野和感官一下有了很大的差异。这就像我们走进语文课里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一下把我们的视线领进一条恰似老北京时期的老胡同老弄堂,领进一方秩序井然、生意兴隆的遥远市井生活。我的眼前一下叠映交替着一些穿长衫,戴瓜皮帽,扯长声音拉客叫卖的民国情景,叠映着在风中飘荡的各种样式的红灯笼、布幌子和老树昏鸦下的老市场。宽窄巷子就这样把我带入了天府之国的那段飘香、繁荣的岁月。
  走进宽窄巷子,就走进了一条民俗的长廊,就走进了一幅地道、原始、不参杂任何现代元素的原汁原味的民俗画卷。
  宽窄巷子像一块古老的符号点缀在成都市区中心,这里是巴蜀历史文化的缩影,是这里最“成都”的地方。宽窄巷子由宽、窄、井三条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巷子里全是些低矮的民居宅院和每天熙熙攘攘的南腔北调穿行的游人,这如同一幅线条分明的速写,解说着成都的新姿和古韵。
  我们是踩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从现代都市一脚跨进这条古老巷子里的。纵深一点就明显地觉得一股股刺鼻的麻辣味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这时,远远地就听到巷子深处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这声音更像嘉陵江、金沙江、岷江和大渡河流入长江不息的滔滔流波。巷子两边像是两条色彩斑斓的巨型龙舟竞相划翔。各种各样的美食琳琅满目,花样迭出。什么鸡汁锅贴、三大炮、夫妻肺片、吃莽莽、肉嘎嘎、牙尖嘴嚼等传统巴蜀经典小吃在巷子里舞动着俏丽的身姿,仅这一长串诱人的美食名字本身就涌出热辣辣的正宗川味,让人馋涎欲滴。
  我们又把目光锁定在巷子里的古建筑上,看到斑驳的巷子两边排列着一座座错落有致青砖黛瓦的独立院落。透过一些高矮不同的围墙上的花格窗子就可窥视到院内的一方幽雅的小院乾坤天地。在巷子里徜徉漫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个院门前不论是门的式样或是屋宇的格局,其大小、高低,门向、装饰都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门前都有不同造型的石狮子和石盆景,使今天静沐在彩色里的百年宽窄巷子成了源远流长的艺术长廊,尽显川派的建筑艺术风格。
  宽窄巷子建于公元1718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原称“胡同”,延续老北京的叫法,是当年留守成都清朝官兵的住处,自然从建筑风格上说呈现着北方文化的直观建筑印痕。晚清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这些胡同就改成了巷子,从此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就出现在蜀川历史文化演绎的话本里。经过三百年时光的磨砺和陶冶,宽窄巷子始终保持着“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历史原貌。后在维建时增添了不少巴蜀历史文化元素从而形成现在以旅游、休闲为一体具有浓郁川蜀文化氛围的步行商业街,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都老底片”。
  十年前的五月二日清晨,我们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接踵摩肩地进入巷子里,像浏览一卷清明上河图一样领略宽窄巷子里的风俗人情,悠哉悠哉地丈量古巷繁华不息的光阴岁月。我真想坐下来,坐在巷子大树下的竹椅上,坐在一卷历史的厚册上,敲起二郎腿,来一碗盖碗茶,听听这些茶客的故事,哼一段川腔《变脸》,细品享受一番巴蜀人的慢生活,最好能把自己陶冶成一位来自异乡的快活神仙。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