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甩穗啊赛红绣球啊,谷穗足有一尺长,玉米棵棵结双棒,棉桃鼓起了小腮帮,大豆结角如编穗儿,花生秸地上撂一旁,一道啊小溪穿呀嘛穿林过呀,哗啦啦的流水绕过村庄——”
“二十大时光”中,范作家兼任乡村振兴顾问的第一个深秋来到了。忙碌奔波中的他,偶一远望是山山来迟飞黄叶,忽一近看是树树赶早晕秋色。一切都恰如叶圣陶先生的佳句:“晴秋的午前的时光,在恬然的静默中经过,觉得有难言的美。”
但是此刻,范作家还顾不上欣赏这样曼妙的秋景,他在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精神和最基层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很快,多年的学习储备和创作经历,让一个人的做法油然浮上他的脑海。
这个人就是人民作家——柳青!真是想啥来啥种啥得啥,太好了啊,范作家很是为自己这个机缘机智充满的想法感到高兴!自己目下就身处柳青先生当年深入基层扎根乡村创作史诗巨著《创业史》的热土上啊,此刻不像柳青学,更待何时何地呢?以前在书斋中看这位文坛巨擘似远在天边,现在同位在柳青足迹踩踏过的大野上,倍感先生之风就吹拂在眼前啊,天时地利人和,一切条件足够具备,一切资源完全符合呀,那还等啥啊,范作家一头扎进自己的书库,请出了之前淘到的老版柳青《创业史》、刊登有《创业史》的《延河》杂志、中篇小说集《狠透铁》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等,这些经典作品,他之前已经反复读过很多遍,但是这次在村里地头再读的感觉,注定不同往日。就在他驻村最初,他还想过办一个“田间课堂”,就以“重读柳青《创业史》走好乡村振兴路”为重要长期课题,那么,现时已到,就初步践行吧——
整整70年前的1952年,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的作家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来到长安县皇甫村。在村里,他经常到田间地头去看,尤其收麦子时,他会戴上草帽,穿件对襟衣裳,教农民把粮食收细。柳青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驻村蹲点14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创业史》。这部作品成功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1960年,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全部交给了王曲人民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柳青不仅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更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深知百姓疾苦真情为民抒怀的贴心人。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习近平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到柳青。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柳青:“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2016年6月29日,在柳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读《创业史》时,我常常为柳青那种内在的自信和从容所感叹,好像这是一个通达世事的老农在讲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好像这是一个革命者回到了他的根据地,好像一条大鱼游弋于他的河流,他完整、充分地拥有他的世界,他甚至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叙述人称变成了“我们”,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的确不是你的故事、他的故事,而正是“我们”的故事。而早在1983年,作家路遥在《柳青的遗产》中这样写道:柳青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像一个普通基层干部那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每条细小的波纹都好像是生活本身的皱折。
中央领导和文坛名家对柳青和《创业史》的高度认同,范作家这些年作为陕西省委认定的首批青年文艺家和首批优秀青年文艺家,一直都在各种大会各种培训上仔细聆听认真坚持学习过多遍,但是今时今地不一样了,所以他同样在思索,身处党的二十大胜利举行和深扎在推进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新时代背景下,当前学习柳青和《创业史》,究竟要学什么呢?
——紧紧依靠群众,用实践回应人民的心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要牢记让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更要以人民“是哭还是笑”作为判断政策好不好的标准,范作家觉得这是重读《创业史》给自己最大的启示,而且每一个人都应该念兹在兹,身体力行。他同样重新认识到,《创业史》书写的正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因此生命力永恒,更永不过时。每个人都应在充满光辉与梦想的新远征上写好属于自己的新的《创业史》!
范作家捧着刚刚出版的散发书香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走到村外田地里,目光所及都是秋播秋种工作全面开展的繁忙景象,一粒粒孕育希望的种子被深翻进土地,为来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情此请让他想起了柳青笔下的《第一个秋天》:我有半个来月没过河去,只见河南岸一片绿蓬蓬的稻地,渐渐泛起了淡黄色,在关中地区,过了处暑就是水稻的成熟期,有经验的人站在地边望着正在灌浆的稻穗,就可以在心里算出收获来——有一天,驻社干部和家斌领着我看了社里所有的庄稼——稠密的进不去人;玉米棒棒鼓胀胀的又粗又长。特别好的是稻子,在你面前满是穗子,好像毡子一样没一点缝隙。家斌抓住一把稻穗放在另一只手掌上,叫我看,净是颗粒,真可爱——我想起他们在五、六月间,割麦、泡地、插秧、施肥、打场和捞稻地的头遍草,活路挤得那么紧,劳动那么苦的情景——全社三十几个男女劳力,蚂蚁一样乱撒撒地站了一地。我看见他们这帮人割了麦,那帮人就泡地,第三帮人就插秧,第四帮人就往稻根底下塞油渣的紧张劳动。早晨,你还看见一块地里是金黄色的小麦,傍黑去看,那地里已经在明镜似的水面上闪着印花布一样的稻秧了。有多少天夜里,他们男男女女借着月光在地里割麦、捋豌豆。家斌和一个生产组长、青年团员陈家宽在几天里接连着都病倒了——但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熬过了这个全年最紧忙的季节。——我时常想:人的精神就要这样纯净;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
来回穿梭的农机一声巨大的鸣响,把范作家拉回到眼前——事实上近段时间,玉米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这些庞然大物一直在美丽的田野上络绎不绝的作业着。正忙着播种的村民们心里都清楚:今年共种植了多少亩小麦,种子包衣是植保站提供的,有的粮种是从种子站弄来的、有的技术是农技站和农机站服务的,现在大都采用的是宽幅沟播3335技术,深松、整压、播种、施肥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杜绝缺苗断垄,使播种质量大大提高,能保证比普通小麦每亩增产100到150斤——从一堆装满种子化肥的袋子间抬起头来的老刘朝范作家笑着说:是来看咱这地会不会撂荒吧,放心,人亲土亲呢,就像大家伙常说的,我马上就把这些金种子洒在希望的田野上,看,这袋种子是金麦8号,这袋金字号肥料更是庄稼的营养师哩——范作家赞许他说的好: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都是鼓励您要种好地呢,要让更多的人吃到咱们村的好粮食啊!
这时,范作家看到一只喜鹊飞来,在新翻的泥土波浪中一会儿跃上一会儿跳下,将天地间的喜庆连缀在一起,也让空气中洋溢起大地结香的芬芳、灵动起收获与播种的欢悦,像极了柳青散文《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中的描述:晴朗的秋收季节,河上的村庄弥漫着扬粮食的尘雾,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股清香的稻谷的气味冲着鼻孔。——太阳接近了西边的地平线,男人们和女人们收拾完家具,向中间的大场聚拢起来。共产党员董廷华笑眯眯的钻进为了夜间照看粮食搭起的稻草庵子,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四灯的直流收音机来。过了一刻,从北京广播电台发出的音乐,就在暮色苍茫中悠扬嘹亮地飘荡开来。你看,那些坐在扫帚和麻袋上的男男女女吧,多么陶醉啊!“你们劳累了一天,为啥还不回去吃饭呢?”“我们听听北京今儿说了什么,回去吃过夜饭就不来了——”啊呀!好大的气概!这是一九五五年秋天中国的乡村吗?这是我住了三年的皇甫村吗?我的祖国,你不是在前进,而是在飞奔!我是多么幸福,和这些人在一起——五十几岁的陈恒山蹲在我跟前,吸着旱烟,用心听着广播。‘好嘛!就照这么办。对着啦——’他在和收音机谈话。我笑他:‘你说啥?’‘我就爱听这个盒盒说的话,’他答非所问地说。‘听一天也不腻味,唔,这就是替毛主席传话哩嘛——’”
现在,范作家就是那一只穿梭于秋收一线的喜鹊,他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村民们在丰收的喜悦里聆听党的“好声音”,感受党的好政策。在那些无比熟悉的田埂上,村民们都满怀期待,希望与他展开深入细致的交流。“范顾问,你快说说,对咱农村有啥好政策?”“对,范兄弟,那看今后咱们该咋发展?”……大家把他围起来,迫不及待地问到。“二十大报告非常接地气,讲述了我们老百姓最想知道的事、最关心的事、最期待的事和最美好的未来。咱们操心农业,报告就十分关心农业,不仅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还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党和国家对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实实在在地考虑农民的利益,你们看咱以后种粮食还有啥可担心的。”范顾问带来的好消息让大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结合实际,范作家又及时动员大家积极发展高效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他鼓励村里会干能干肯干的村民放心干,保护好利用好土地,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时代农民应有的贡献。
就这样在麦田里在菜畦中,范作家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共话新时代“咱们村”的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合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要继续建成高标准农田菜地,种粮种菜心里也更有了底气,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乡亲们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