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刊
第04版:三农
第05版:延安之窗
第06版:法制
第07版:公告
第08版:专刊
标题导航
只为呵护圣地绿水蓝天
“年过半百我也成了上班族”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过半百我也成了上班族”
本报记者 查正亮 通讯员 李丽 刘杨阳
“您对帮扶责任人满意不?有没有啥意见要提?”“满意么,满意的很呀!能有啥意见,人家不是咱的亲人,却比亲人还亲,有段时间农忙还在我家住了一个月,给我挑水劈柴打扫卫生什么的,真的是比亲儿子都亲。什么政策适合我,他就第一时间给我讲,帮我申请。现在的好日子有他很大的功劳,真的很感激他呀!……”,提起自己的帮扶责任人,平日里话不多的刘玉荣总是赞不绝口,看着她精神抖擞,积极乐观的样子,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
对于刘玉荣的变化,我也是感慨颇深。记得初来黄龙县崾崄乡时,第一次下乡去她家,满院子的东西堆的乱七八糟,屋里也乱哄哄的,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婆子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的剥着玉米,感觉非常颓废。现在,院落整洁,屋内收拾的干净敞亮,阳光透过擦得锃亮的窗玻璃照进来时,充满了幸福和温暖之感。
这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让刘玉荣笑脸多了,腰板直了,人也自信了。
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在对刘玉荣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帮扶责任人和村支部、乡党委政府抓住刘玉荣一家人虽然贫穷但都老实勤快的优势,积极帮助其制定脱贫计划并全部顺利实施,效果非常明显。
致富先要有产业。刘玉荣的儿子虽然有点残疾,人老实、勤快、有力气,是干农活的好手,但因家里地少,收入一直上不去。于是,帮着承包土地、确定种植作物种类、买种子、送技术,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很快刘玉荣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产业,10多亩地,秋收时满院子金灿灿的玉米,给这个农家小院涂上了丰收的色彩。
有了工作精神好。为了帮助她增加收入,村上给她申请享受了生态扶贫政策,刘玉荣活了大半辈子,也总算成了“上班族”。“俺现在也跟城里人一样,有工作,每天要上班”。当了护林员之后,她每天带着红袖章开着小三轮在自己的责任区认真巡查,同时向村里人、过往车辆、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火知识、注意事项等。这不,村里的大小学习宣讲会她都积极参加,还自告奋勇当宣传员,见人就讲党的好政策,还用自己的“脱贫史”鼓励村上的贫困户们打起精神来,坚决不认命,加把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起来。
村上征地建设苹果示范园,流转她们家的土地,每年有了6000元的流转费;帮扶单位免费给的20只鸡苗,在为家里人改善伙食的同时,多余的鸡仔、鸡蛋卖了一年也能增收个几百块;产业扶持资金每年2000元。近两年来,各种好政策就跟长了翅膀似的自己往家里飞,加上低保金、残疾人补助和她儿子外出打工赚的钱,年人均纯收入也有了1万多。“我们家已经脱贫了,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咱们这些好干部,以前觉得生活就是不挨饿受冻,没想到老了老了,咱也富起来了,也能过上像样的好日子了。”
当然,刘玉荣的变化只是崾崄乡精准扶贫户中的一个缩影:
“王乐对我好的很,经常来看我老婆子,还常给我打扫卫生,送米面油,对他的帮扶真的满意很。”
“感谢咱党的好政策,谢谢我的帮扶人啊,他常到我家来转转,看看我们需要啥,有啥困难就给他说,比儿女们还上心呢。”……
每到一户,听到最多的便是贫困户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是那吃好穿新的温暖;党的好政策,是那安乐的居所;党的好政策,是贫困户那自信的脸庞,是帮扶责任人的动力,更是他们自力更生的动力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事实证明,我们的党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承诺。在党好政策的扶持下,让贫困户更加有了生活的信心,摆脱贫困的决心,共同奔小康的自信。我们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精准扶贫户们的转变将会影响带动更多身边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前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