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白草坬隧道里的打冰人
  本报记者 赵雪 通讯员 李海峰 米卫卫
  1月4日清晨6点,陕北富县地区还沉浸在夜色中,今年的首场降雪使富县地区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13摄氏度,而此时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工务段富县桥隧车间富县桥隧保养工区已是灯火通明,他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对甘钟线白草坬隧道进行打冰。
  记者在和工长刘文义交谈的时候,职工们已经准备好了打冰杆、铁掀、洋镐等打冰工具,在进行班前的安全教育和宣誓后,他们一行人向离工区不远的铁路走去。
  8时20分,大家刚上线路,一股寒风迎面吹来,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厚厚的积雪埋没了轨枕,很窄的路肩像铺了白色地毯,让人明显感觉到行走的困难。为了安全,防止踩到路肩边的道渣绊倒、磕伤,班长马田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尽管如此,但一路上还是有人踩空摔倒。
  白草坬隧道建于1976年,已有40多年历史。而富县桥隧车间管辖的132公里范围内,有74座这样的隧道。进入冬季,黄土高原的地理条件复杂,隧道内的拱顶、侧壁会渗水凝结成很多冰柱,钢轨下也会凝结大片的冰块,一旦这些白色“定时炸弹”侵入限界、蔓延过轨道,随时可能造成列车脱轨。
  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进,11点30分来到目的地。在甘钟铁路线(甘泉北-钟家村)白草坬隧道口,寒风阴冷,隧道内伸手不见五指,远远的,一道光柱打向隧道内。班长马田和同事李海雄在隧道的中间停下来,抬头仰望,像钟乳石一样的冰柱悬在6米多高的隧道顶端,晶莹剔透。马田熟练地举起冰竿轻轻挥动,四五十厘米长的冰柱哗啦啦地往下落。
  隧道内,马田和李海雄一边走,一边敲。干了30多分钟后,隧道的西边光亮处,忽然传来一声声刺耳的号声。前方安全防护员发出警报,有火车将在几分钟内通过隧道,大家迅速走到避车洞内躲避,但列车带起的雪花飘到洞内敲击在脸颊上,钻心的疼却只能忍着。
  受地理环境限制,他们的住所距最近的隧道直线距离约7公里,完成一次打冰作业要4个小时,来回走将近15公里。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每天清晨6时吃饭、出发,沿崎岖山路攀爬而上,中午就在山里避风处吃点自带的干粮。
  也许,当列车穿过隧道,呼啸而过时,并不会有人注意到清理轨道浮冰人员的存在,但是看着每趟列车安全通过,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