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政协委员方兰:
农村脱贫应确保女童受到良好教育
    本报记者 陈超
    “必须确保贫困地区女童顺利而优异地完成学业,才是未来彻底脱贫的保证,”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副院长方兰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表示,“女童教育在农村容易被忽视,然而女童未来会成长为妻子、母亲,她的教育水准和见识在一个家庭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培养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
    现阶段的脱贫,聚焦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解决的那一部分贫困人口。方兰曾经和一个北大的教授一起谈起,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上大课,她会问农村的孩子有多少,100多人的大课堂会有10个左右的人举手,而到了这些年,举手的孩子只有三两个。
    “如何让向上流动的路畅通起来?从逻辑上讲,根本的手段是让规则变得公平起来。这一点,是政府应该从各方面破解固化的很多不公平规则,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现阶段扶贫攻坚的农村人口都是贫中之贫,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而贫困人口的脱贫,最重要的是加强其内生的脱贫意识和提高教育水平。”方兰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农村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且动力越来越小。 
    建议对贫困家庭实行有条件地转移支付,保证女童上学和完成学业
    和农村务工群体相比,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又是如何呢?方兰曾经访问过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夫妇二人月收入应该有8000元左右,这样的家庭收入,在西安应该有差不多的生活,但是他们依然正常拼搏,因为要买房子,还要给儿子准备结婚。他们的第二代在城市里生,城市里长,不可能回到农村去生活,但是夫妇二人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母亲送小孩上全天托管班,大儿子初中毕业已经开始当学徒赚钱。
    “这些和一个普通城市家庭比,收入及家庭结构可能是相似的,但是对孩子的期望是不同的。很少有哪个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只到初中就不再上学。初中毕业可选择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这样的代际传递,致使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贫困人口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方兰说。
    方兰认为,必须坚持“知识改变命运”,不能轻言放弃。母亲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整个家庭未来的根本性变化,这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源头,也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源头解决方法之一。
    对此,她建议对贫困家庭实行有条件地转移支付,即当一个家庭能够保证女童上学和完成学业,则可以对这个贫困家庭在各种补贴政策、养老金发放以及农村公益性岗位提供上予以倾斜,其前提是保证女童完成至少9年或12年义务教育。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