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情况如何
食药监总局发布抽检数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6日发布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总体抽检合格率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平稳的同时,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重金属等元素污染等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抽检发现的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及时采取措施重拳处置。2016年共处置生产经营单位9264件次,罚没总额达1.2亿元,下架封存不合格食品428.2吨、召回326.9吨。 
    一些热点问题检测情况良好,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合格率降低
    据食药监总局副局长郭文奇介绍,2016年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品种和指标,如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蛋制品中的苏丹红等,三年抽检样品均全部合格;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水果干制品中的菌落总数、餐饮自制发酵面制品中的甜蜜素等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在老百姓关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方面,抽检结果显示,2016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2532批,有22批次被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符合率为0.9%,和2015年相比不合格率降低了0.2%。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在过去3年里,我国婴幼儿奶粉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围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完善从配方注册到进口监管的婴幼儿奶粉整体流程监管,提升门槛,取得了明显成效,监管标准和环境已经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同类产品的品质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
    宋亮认为,食药监总局月月抽检的监管措施,让奶粉处于“显微镜式”的监管之下,市场竞争形成了良性机制。同时,企业下大力气在环境建设、品控管理、质量追溯等方面练内功,遏制了无序的价格竞争,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态势。 
    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化学性风险等问题仍存
    记者从食药监总局了解到,抽检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较为明显。
    ——食品添加剂问题较为明显。抽检结果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33.6%。食品添加剂问题在2016年多次抽检中被检出。在近期食药监总局组织的春节食品专项抽检中,也发现多批次食品样品存在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使用不符合标准问题。
    ——微生物污染问题占比较大。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30.7%,其中因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不合格样品占此类不合格样品的25.6%。
    ——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7.5%。
    ——化学性风险增多。抽检结果显示,重金属等元素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8.2%。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源头污染,包括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导致重金属和有机物在动植物体内蓄积,农药兽药、农业投入品的违规使用导致农药兽药残留等超标;二是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不当,比如生产、运输、贮存等环节的环境或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艺不合理,出厂检验未落实等;三是当前基层监管人员总体能力水平与监管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 
    2017年食品安全监管将有哪些重点?
    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近日指出,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标准缺失、滞后、与国际不接轨,监管不作为、不会为,许可证一发了之等。
    专家指出,随着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计划制定、抽样检验、信息公布、核查处置与统计分析的工作闭环业已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成为下一步食品安全工作的一大重点。
    对于监管部门,要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对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风险程度、薄弱环节、群众举报等,要心中有数,把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严”要求落实到全过程中。
    生产经营者也应着力排查风险。毕井泉指出,生产企业要把好原料采购关、生产过程关、出厂检验关,明确风险点源,完善预防和控制措施,责任落实到人。仓储、物流、销售企业要查找薄弱环节,确保需要冷藏的食品药品在装车、运输、卸货、存储、销售各环节做到无缝衔接。陈聪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