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万众一心 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洋县2016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洋县志建药业调研

杜航伟副省长在华阳镇岩峰村调研精准扶贫

当地知名企业双亚粮油公司履约收购农户有机水稻
    设计脱贫攻坚宏伟蓝图、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制定产业发展惠民政策、实施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开展“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活动......今年以来,洋县积极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精神,各级部门和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万众一心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目前,洋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洋州街道办率先达到整体脱贫标准,19个贫困村2.26万名贫困群众达到了预期脱贫标准。 
    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
    洋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片区攻坚破瓶颈、专项扶贫抓产业、行业扶贫强基础、社会扶贫补短板、金融扶贫增资金、政府兜底保基本”的总体思路,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及办公室,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组,抽调专人脱岗工作。各镇(办)、村也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县、镇、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分别向上级递交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该县按照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和医疗救助“五个一批”的总体思路,确定了脱贫攻坚的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全县2.26万人脱贫,1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洋州街道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全县2.4万贫困人口脱贫,4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戚氏街道办等5个镇办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全县2.3万贫困人口脱贫,5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余12个镇办实现整体脱贫。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该县出台了《洋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等13个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并制定了“1+19”配套支持方案,明确了各职能部门任务,细化了相关配套支持部门的工作措施。
    洋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探索建立了系统的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该县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5115”工程,着力发展有机稻米、蔬菜、果品、养殖、林特五大类产业,采取五种扶持模式,扶优10户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实现全县1.5万户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为推进产业发展,该县同步实施金融扶贫计划,解决创业资金问题;组织农、林、水系统开展“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活动,有效地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为落实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该县改进包抓方式,将全县划分为6个脱贫攻坚战区,分别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挂帅包抓,为各镇办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包抓协调指导;特别对今年计划脱贫的20个贫困村再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包抓负责,不脱贫不脱钩,形成了点、线、面配合协调的包抓机制,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必胜。
    创新机制脱贫攻坚亮点精彩纷呈
    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做到“六到户”,使广大贫困群众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扶持,呈现出亮点精彩纷呈的局面。
    精准核查到户。该县坚持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原则,按照九种类型进行精准调查摸底,锁定精准扶贫对象,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现场核查。特别对2016年度计划脱贫户,发动镇村干部逐户登门入地调查,详细记录收入来源和金额,建立了详实准确的贫困户家庭月收入台账,经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共同签字确认,为脱贫考核提供依据。
    干部包扶到户。按照“321”包扶机制,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确定了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出台《洋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及结对帮扶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帮扶职责,强化督查考核。110个贫困村全部安排部门单位驻村扶贫,106个副科级以上单位全部安排了包扶任务。省市县共派驻第一书记128名,达到了贫困村全覆盖。
    产业布局到户。该县积极推广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经验,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机制,结合洋县地域及产业特点,创新提出“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以“农户自主发展、政府奖励扶助,农户带资入企、财政贴息分红,四台一会贷款、企业带动发展,政府股本分红、资产收益扶贫,放大互助资金、能人大户带动”5种模式联结贫困户,实现了全县15000户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措施跟进到户。该县编制了《产业扶贫项目实用技术汇编》,免费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开展“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活动,以18个镇办为主战场,选派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担任队长,抽调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100多支农业技术服务队,采取送技术、送政策上门等形式,对1万多户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
    政策落实到户。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五个一批”主责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督促各部门相关配套政策落地生根。已落实产业扶持4660户14720人,其中:种植业3012户8501人、养殖业2009户6219人,组织外出务工2385人,落实易地搬迁2158户7183人,落实医疗救助措施2548户3900人,落实教育扶持1901户5703人,兜底保障1011户2463人。
    绩效考核到户。该县制订《脱贫攻坚工作督导办法》,成立6个督导组,按照一月一重点,一月一督导,一月一打分,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一年一轮换的“六个一督导法”,实行到户督导。先后共开展督导11轮,发现问题217个,编发通报5期,约谈镇办主要领导12人次,进一步传导工作压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切实强化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牵头,不定期深入镇、村,督查各级驻村干部在岗及工作情况,压实帮扶责任。
    分类推进“五个一批”成效显著
    兴产业,多措并举促增收。该县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实施“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2016年全县发展产业贫困户1.3752万户,投入资金1.61亿元,财政兑付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2650万元,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980万元。该县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6个,注册资金规模8.12亿元,吸纳社员6721人,其中贫困户2572户;全县新增扶贫产业示范基地32个。同时该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县财政投入担保基金1200万元,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2021.4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0.2%;全县建立互助资金协会65个,入会资金总额3204万元,有力地推进了贫困户产业发展。
    扶教育,激发能量拔穷根。该县牢固树立“扶志挖穷根”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实施“雨露计划”、“教育支持计划”、“三支一扶从教计划”。对贫困家庭学前、义务教育阶段、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等阶段的贫困学生给予助学补助。建立了贫困户家庭中17360名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台账,按学段分类精准资助,共投入教育脱贫资助资金4630.46万元,使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2016年共落实教育扶持1901户5703人。
    抓搬迁,易地扶贫惠民生。该县那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落实异地扶贫搬迁2224户,今年的34个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富民安居资金、加快住房建设,加速搬迁步伐,积极落实补助政策及产业扶持项目,出台了《洋县(脱贫)移民搬迁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对陕西汉龙电子,华瑞牡丹等12个企业注入11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解决了2000名搬迁群众就业。
    促兜底,社会保障全覆盖。该县分类落实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行动,完善一批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现了社会保障兜底项目全覆盖。该县经过三轮反复筛选核实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6623户19864人,锁定患病人数6788人,按病情、病种逐人细化分类,分级诊治。目前落实医疗救助措施2548户3900人,兜底保障1011户2463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984.93万元。
    稳生态,青山绿水助脱贫。该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思路,在长青保护区、朱鹮生态保护区、汉江水源地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列出一定比例用于脱贫攻坚。该县对贫困村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逐年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落实4508户贫困户生态林补偿24.81万亩,发放资金784.04万元,户均1740元,落实5131户贫困户退耕还林1.25万亩,发放资金166.85万元。该县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制订标准,按每户每年6000元的标准在全县聘请499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增加贫困户收入。贾军 张校峰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