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娱乐
标题导航
中秋的记忆
老家就是爹娘
全国首部关于丝路茯茶的长篇小说出版发行
遗失声明
车辆转让公告
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就是爹娘
这些年来,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长,便时不时地顿生了对老家的念想,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老家。对老家的怀恋就犹如一坛岁月尘封的陈酿老酒,喝在嘴里,醉在心头,醇香扑鼻,浓郁满怀。
老家,是我们永远也走不出的守候,因为有爹娘。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老家的眷恋是永恒的情感话题,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或身处天涯海角,每当念想起老家的故土,都会获得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安歇。因为,那里有一种至美,叫老家;有一种至亲,叫爹娘。老家就是爹娘,爹娘就是乡愁,是安放乡愁的根脉所在。有人说,牵挂是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情。对老家的牵挂、眷恋,对爹娘的依恋一直是我们放不下的情怀,剪不断的情思,这份情感,在牵挂中沉淀,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寄托。爹娘在,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亲情还在。爹娘在,我们还是孩子。爹娘不在了,我们也就成了老人,就会觉得生命的黄昏已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已经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繁花;爹娘在,家就在,爹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爹娘不在了,兄弟姐妹是亲戚;爹娘在,家乡永远是生我养我,让我们梦魂萦绕的老家,是我们避风避雨的宁静的港湾,是穿越时光的眷恋和念想,是安放乡愁、心灵安歇的地方。爹娘不在了,家乡就成了故乡,我们做儿女的资格也就做完了,回家的感觉也就没有了,回老家的时间和次数也就会越来越少了。爹娘在,人生尚有来处,爹娘不在了,此生只剩归途。
乡愁是根,拴着我们的魂,留住我们的记忆。对老家的怀恋就如同爹娘靠在墙根底下目光呆滞的期盼,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情怀如幽如灵,像一根纠结的线绳,永远牢牢地拴着我们的心。记得住乡愁,是对老家记忆的延续和尊重,那些乐观豁达的老家记忆,那些向来被村外人称为穷山沟的生生不息,色彩缤纷的四季轮回,那些春雨润物般教化后人的传说故事和山曲,那种令人在清净淡泊中寻求快乐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平淡生活,那些充满黄土风情文化的色彩,处处都洋溢着原始朴素的美,教人久久回味,越咀嚼越有劲道。记忆中的老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邻里相望,鸡犬相闻,勤劳善良,热情好客。那时,老家虽然条件很差,生活还并不富裕,但是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一片田园风光,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友善和真诚。如今,老家已不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老家了。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如今,老家已不住几户人了,儿时的伙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长久不相往来甚至没有了音讯。当年曾经身强力壮的几个叔辈们相继去世了,留在村庄里的也只是上了年岁等待入土的老人和陪伴他们的小黄狗,几只鸡羊。老家人要聚集在一起只是偶尔过节和祭扫先人坟墓,人们的脸上也分明没有了当初的纯真,熟悉而又陌生。山水依旧,可是人已经不同了,聊天的话题里也夹杂了高谈阔论和争吵、怨气与愤懑。谁家今年赚了多少钱,谁家的姑娘嫁给了有钱人,彩礼要了多少万……老家的村庄被笼罩在一片失落中,再也没有了儿时宁静、祥和、人与人真诚、友善的氛围。如血的斜阳穿过斑驳的树枝,静静地撒在院落中,我突然感觉到一阵无名的孤独涌上心头。北风卷地,衰草斜阳,枯枝断墙,白发苍苍的母亲和背若弯弓的父亲颤悠悠地挪步在夕阳下……我的鼻子酸酸的,儿时的快乐记忆被连根拔起,突然间感到老家已离我越来越远了。刻骨的乡愁,浓浓的思念。儿时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都让人流连忘返,曾经的年少轻狂、天马行空,曾经的天真无瑕、少年不识愁滋味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我在老家努力地去找寻那儿时的踪迹,可记忆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寄托我情感的人和事也越来越模糊了,不禁悲从中来,感慨岁月的流逝,沧桑巨变。长久的城市喧嚣生活,已让我们找不到儿时美好的记忆,才发现,我们已离老家很远很远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当老家的上空一片湛蓝,清新空气沁人心脾,城市里却雾霭沉沉,一片浑浊。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今都只有在梦里出现,早已模糊不清了,谁还曾记得沧海桑田?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曾留下多么美好的回忆。如今,城市已经待得太久,却越来越找不到回家的感觉和方向了。记得住乡愁,可我的乡愁却无处安放,唯一能拴住我情感纽带的便成了爹娘。说实在话,老家对于我来说,留下的一半是童年,一半是思念和对爹娘的牵挂了。
挥不去的儿时记忆,回不去的老家,待不下的城市。如今,在老家,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村,似乎已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地方,成了所有年轻人“逃离”的地方,农村已不是他们的“广阔天地”,纷纷逃离乡村,导致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甚至整村消亡,十室九空。我不禁经常在想,农村没有人住怎么办?农村撂荒的土地谁来种?留守在老家的老人谁来很好地抚养?农民连地都不愿种,一昧地涌向城市又怎么去生存?以前那些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村庄逐渐消逝,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即使留在老家的也是那些眷恋土地的老人,还被冠以“留守老人”的美名,经受着生活的煎熬,身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窘境,让人心酸,感慨万千。村庄在一天天衰落,什么家规祖训,良风美俗也荡然无存。孝道、质朴、和谐、勤俭这些乡村文化根脉上的文明也被一些浮华、虚伪所破坏。现代文明和现代农业的兴起,古老村庄的消亡和传统农耕文明的农耕方式的被替代是迟早的,可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又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快太快了。传统原始的农耕方式渐渐被人遗忘,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躲进了乡村记忆的深处,那些曾经刻在农耕文明上的岁月痕迹也都渐行渐远。当年曾用过的草帽、镰刀、锄头已被挂在废弃窑房的墙上,犁、磨、石碾被零落在废弃的院落墙角被杂草所覆盖。我怀想,它们在鲜活地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岁月的时空被搁浅了,这些农具一旦没有农民使用,就没有了灵魂,农民连土地也不愿去经营了还何其为农民?农民的身份又将变成什么?农耕文明带着它那淳朴与沧桑,一起被淹没在岁月的风尘里。睹物伤怀,留下的是空空的伤悲……
老家真的是与我越来越远了,想起儿时,猫儿狗儿跟在我身后不停地叫唤,摇尾示好。前几日回老家,老家里喂养的小狗毫无与我示好亲近的意思,直把狂吠声穿过村庄,直达云天。那龇牙咧嘴的模样让我不寒而栗,当年成群的羊儿、驴、牛都已不喂养了,老家的山村沉寂了,只剩下空落落的几处山凹间的破败窑房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走一回,尝遍一切酸甜苦辣,最后觉得还是家里好,最好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饭菜,可是母亲老了,已经不能做饭了。人们也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记了人世间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生命中的爱不是等你有了空才去珍惜,不要等在生命中的爱失去后才想到去珍惜、去感恩、去回报。如今,唯一尚能联系我和老家的纽带已成了爹娘,成为我们当儿女的一笔宝贵财富,成为老家变迁的有力见证。
老家是我们的根,爹娘是我们的源,让我们守护村庄,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让我们感恩爹娘,让他们还健在的日子里,阳光暖一些,再暖一些;让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