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陕西思极科技有限公司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纪实
启动数字新引擎 重构运维新模式
文章字数:2,920
“黄金三分钟”及“漏电监测场景”成果应用。

项目经理王若晨调试“县域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看板”。

陕西思极员工为奔赴现场处置的一线员工,打通“感知预警”最后一公里。

Scu型融合终端与双模模块。

陕西思极与西安市东公司召开项目推进会。

陕西思极基于视觉识别的具身智能研究成果——机械臂抓取。

陕西思极专家深入一线调研基层工作痛点。

  夜色渐深,古城西安在温暖的灯火中安然入眠。宁静之下,电网数字感知系统,如同一位专注的听诊者,从平稳的电流“呼吸”中,捕捉到了轻微的电流运行异常信号。三分钟内,一条处置指令已抵达最近的供电员工手机。工作人员迅速到场,潜在的风险被消弭于无形。自始至终,千家万户的甜梦正酣,对这场守护毫无察觉。
  这“静悄悄”的三分钟,并非运气。在国家“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浪潮中,一场以数智化为核心的电网改革正加速推进。今年9月,智能融合终端、“HPLC+HRF”双模通信等要素在国网西安市东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市东公司”)实现全覆盖,该区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收官,标志着陕西思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思极”)参与推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打破旧局 “超级管家”应运而生
  为什么要变革?因为我们的用电方式正在剧变。
  过去,电力的供应和需求都相对稳定。如今,屋顶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家庭储能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电不仅从电厂来,也从千家万户来。传统的电网系统,像一个勤奋但方法老旧的“管家”,面临巨大压力:
  情况掌握靠汇报,电网哪里“不舒服”,常常要等到用户打电话报修才知道,响应滞后;决策判断靠经验,老师傅的经验非常宝贵,但无法快速复制,且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信息传递靠跑腿,各个系统数据不通,像“部门墙”,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难以协同。
  为此,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部署应运而生,相当于给电网请来了一位“超级智能管家”,确保电力供应在能源转型期依然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高效。
  陕西思极作为陕西电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在西安市东公司示范区,为这位“管家”配上了几大法宝:以“数智赋能配网”为核心,采用“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模式,深度融合终端感知、双模通信、AI分析等前沿技术,构建多维多态电网一张图、县域运行管理体系看板、配网大负荷预测等核心能力,推动配电网向“协同化、柔性化、数智化”方向发展,助力西安市东公司实现电网全要素可视、可管、可控,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从“建设”迈向“智理”。
  融汇数据 打通“千条经脉”
  “过去,电网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如同‘孤岛’。如今,通过新型电力系统‘多维多态电网一张图’建设,我们将所有数据汇聚成一张‘活’地图,构建起从感知、分析到决策、执行的闭环,为电网配备了‘千里眼’和‘智慧脑’,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根本性转变。”陕西思极项目经理王若晨讲道。
  如果说“电网一张图”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了全域感知的“数字躯体”,那么陕西思极为西安市东公司打造的“县域运行管理体系看板”则是让这个躯体“活”起来的“神经中枢”。作为“电网一张图”理念在运营管理层面的深度应用,它将海量分散的数据转化为直观地决策洞察,实现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管得好”的跨越。
  王若晨回忆道:“县域运行管理体系看板建设的核心难点在于打破‘数字孤岛’,数据互通是首要挑战。我们要在两周内完成200多项关键数据的接入与融合,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庞杂的数据与跨系统壁垒,她带领专班与西安市东公司紧密协作,按时完成看板搭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数据管理难题。
  曾深耕基层运营监控的王若晨深知数据价值与业务痛点。她认为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如同待打通的山脉。她坚持“实用为先、减负增效”原则,推动团队构建统一数据模型与接口规范,对营销、配网、基建等系统数据进行清洗融合,最终集成204项关键数据,超七成实现自动获取,让电网数据真正“活”起来,为“一张图”应用筑牢根基。
  在此基础上,陕西思极打造的“县域运行管理体系看板”实现了设备状态、供电可靠率等核心指标的“一屏统览”。过去,配电网低压侧像“黑匣子”,依赖人工巡检;如今,看板能实时查看电网生产运行情况。
  该项目的另一大挑战是“让算法理解业务”。团队将行业知识沉淀为算法模型,构建了“工单驱动业务”的闭环流程。系统通过对低压停电、拓扑关系异常等情况的智能诊断,自动生成治理工单并直达基层,打通了从“系统预警”到“现场处置”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减负增效。
  现在,许多传统的人工分析环节被标准化、智能化的工单所替代,一线人员能够更专注于现场处置,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回顾这场攻坚战,王若晨感慨:“数字化建设最硬的‘骨头’,不在于IT技术本身,而在于把行业知识转化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型,让数据真正为业务创造价值。”
  改变模式 从“被动抢修”到“主动守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字化成果的价值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王若晨对润玺台小区的“黄金三分钟”记忆犹新。
  当时,系统通过“融合终端+双模”回传的实时数据,判定润玺台小区存在漏电情况。预警信息瞬间转化为处置工单,在三分钟内直达属地供电所员工移动终端。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在风险爆发前完成了层间柜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加固。整个过程,小区居民对近在咫尺的用电风险毫无察觉,生活用电未受任何影响。
  这只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市东公司实现了从“被动抢修”到“主动干预”的根本性转变。基层员工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排查隐患,而是精准对接工作任务,支撑市东公司6个供电所累计17次荣获国网线损“百强所”荣誉,运维质效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国网丝路中心供电所所长刘天野表示,以前是接到客户电话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能“被动响应”,“现在,通过‘县域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看板’,我们实现了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警、事中快响’的转变,真正为基层员工减了负、松了绑,实现降本增效。”
  这些改变印证了项目资料PPT上所写的:“数字化项目核心是‘产品’而非‘项目’”的认知——只有持续迭代、被一线认可,系统才能真正“活”起来。
  探索前沿 做数智化转型的长期主义者
  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的搬运工,而是用数据和技术重新定义工作模式、创造服务价值的变革者。西安市东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第一阶段建设工作的成功,除了技术突破,更多的是管理理念的升级。如今,该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已成为国网陕西电力新型电力系统推广的宝贵财富。“数据先行”的融合方法论、“工单驱动”的业务变革模式、“价值导向”的渐进式建设思路,为不同基础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接下来,陕西思极将在该示范区第二阶段的建设工作中,持续配合拓展停电三级聚合、配网三维孪生构建等新场景,推动“一张图”从核心业务向全业态覆盖。并且对西安市东公司示范区建设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标准化建设方案,未来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面对未来的技术演进,陕西思极已将前瞻性的目光投向三维数字孪生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旨在为电网构建一个全息感知、超实推演的“数字平行世界”,实现更深度的智慧赋能,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国家“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栗莎 图/文
发布日期:202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