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定边荞麦“变形记”
身价倍增靠“深”功
文章字数:938
  金秋的陕北定边,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
  85万亩荞麦田在黄土高原上铺展,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中摇曳。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红柳沟镇板窑村的赵兴仁站在地头,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今年种了300多亩,用的都是农业局推荐的新品种。你看这颗粒,比往年都要饱满。”
  好品质如何转化成好收益?答案藏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里。陕西丰源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青波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和农户签订单,实行市场保护价,每斤还多加一毛钱,就是要让农民放心种、能赚钱。去年我们整村推进的订单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万亩。”这种“定向产销、价格托底”的模式,像一座稳固的桥梁,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农民,另一头连接着加工企业,确保了生产线上能获得稳定、统一、优质的原料供应。
  有了好原料,定边荞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传统的荞麦米、荞麦面粉、荞麦壳枕头等基础产品之外,创新的浪潮不断涌动。香脆可口的荞麦锅巴、荞麦饼干,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健康零食;通过与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成功研发出的荞麦酵素,一上市便广受追求健康生活的消费者青睐。如今,荞麦啤酒等新品类也相继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定边荞麦高附加值的产品矩阵。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荞麦身价倍增。“过去卖原粮,附加值低。现在通过深加工,荞麦的价值能提升3倍以上。”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王发斌用一组直观的数据,揭示了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巨大效益飞跃。
  “粒大、皮薄、质优、色好”的品质王牌,不仅让定边荞麦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更让它获得了国际客商的长期青睐。
  如今,稳定的原料供应、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广阔的海内外市场需求,共同为定边荞麦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县荞麦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家,这些企业累计注册商标130个。据预计,今年定边县荞麦产业总产值将有望达到10亿元量级。
  接下来,定边县将继续加大对荞麦精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鼓励与科研院所开展更深度的合作,瞄准功能性食品、大健康产品等方向,研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荞麦新产品,进一步延伸和做强产业链。推动产业实现从“深加工基地”向“全国荞麦产业标杆”的历史性迈进,让这颗小荞麦,真正成长为带动全县繁荣发展的大产业。
   通讯员 卢云云 康孝桃
发布日期: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