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农家戏院育新风
文章字数:1,304
  秋日清晨,关中平原的薄雾还未散去。咸阳市秦都区马庄街道师村,62岁的程忍社推开院门,开始清扫院落、调试音响。这座挂着“农家戏院”木牌的农家小院,即将迎来新一天的演出。
  这样的演出并非一时兴起。3年多来,每逢周六,到程家后院看戏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
  农家小院成为一方戏台,还要从程忍社的乡土情结说起。程忍社是土生土长的师村人,从小对秦腔、皮影戏等感情深厚。年轻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将这份热爱深藏心底。直到子女成家后,他才重拾旧梦,以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身份活跃在周边的文艺舞台上。
  然而,他发现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乡村的文化生活却日渐冷清,过去“喇叭一响,人满操场”的热闹景象消失了。
  一个念头如种子般落进心里:何不把自家院子利用起来,为乡亲们打造一个身边的、大家真正爱来的文化阵地?
  2021年,程忍社与咸阳市文化名人“魏老根”魏兴一拍即合。两个同样心系乡土的人,携手将程家后院的木工作坊改造成简易舞台,并添置了简单的音响和乐器。次年春天,农家戏院在村民好奇的目光中开锣。
  有了扎根乡土的舞台,文化的种子便在此破土、发芽。程忍社意识到乡村文化必须与时代共同成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此,他费尽心思打磨演出内容。
  “不仅要演得好,还要演得新、演得近。”程忍社说,“我们的剧目不再是‘旧瓶装旧酒’,而是将创作视角对准火热生活——演街坊邻里、唱村情实事。”于是,一个个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主题的身边故事,化作唱词、融入快板,被群众用最地道的乡音娓娓道来。
  日子一长,小院的板凳越添越多。如今,农家戏院已演出百余场。程忍社总说:“这小院能成,全是因为懂大伙儿的心思。”
  这种“懂”,本质是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刻转变——农家戏院坚持把戏台交给群众,让乡亲们既当观众又当主角,在自编自演、自赏自乐中表达自我、滋养精神。
  年近七旬的窦振锋最早带着心爱的鼓加入演奏队伍:“在这儿敲得开心。大伙儿爱看,我就一直敲下去!”
  名声传开,不仅本村村民,连礼泉、泾阳、兴平等地的群众也赶来看戏。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能人加入进来,种地的“把式”、退休的职工,甚至专业演员和非遗传承人,把小院的戏台越搭越宽。
  魏兴带领的“魏老根艺术团”是这里的中坚力量,常年在此义务演出。“老百姓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魏兴说,“大家愿意来,比什么都强。”
  人气的积累让农家戏院的功能不断延伸。它从一个文艺舞台悄然成长为乡村治理的新平台。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助这个阵地,将政策条文的“硬道理”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故事”,使戏院成为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倡导文明新风的乡村精神家园。
  以前总因家长里短生闷气的村民王娟,在自编自演小品《婆婆就是妈》后,主动当起了村里的矛盾调解员。
  如今,农家戏院开始“走出去”,精心编排的节目以低偿演出形式走向更多乡村。秦都区以此为契机,搭建“云直播+微宣讲+实践课”三维矩阵,为营造“文艺润心、新风育人”浓厚氛围提供可复制的长效机制。
  一出好戏,一种新风。当秦腔古调唱出时代新声,当左邻右舍成为戏中主角,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促善治”,这方农家戏院,正在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席晨
发布日期: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