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县新集川镇“农民夜校”助推移风易俗
文章字数:604
傍晚六点半,陇县新集川镇铁马河村的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就三三两两地搬着板凳聚到路灯下,等着农民夜校开讲。“以前天黑就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现在都爱来夜校听课!”铁马河村村民苟新元笑着说,“老师用咱们的家乡话讲课,听得懂、记得住。”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新集川镇的各个村庄已成常态,这个距县城42公里的偏远山区乡镇,曾经被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新集川镇整合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组建起“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驻村干部”的师资队伍,把夜校打造成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夜校不仅讲理论,更让群众当主角,自编自演的小品《嫁女》把低彩礼家庭的和美生活演成了“连续剧”,村民闫芳军登台讲述“省下8万元彩礼搞电商,一年增收10万”的真实故事,成了最受欢迎的“爆款课”。
“老人过寿能不能办酒席?”面对村民提问,夜校专门开设“议事角”,镇村干部和法律顾问现场解答,最终形成“70岁以上祝寿可办宴但需报备”的村规。这种“群众提需求、夜校给方案”的模式,已催生12项村民自治规范。李家庄村村民李红霞满意地说:“现在红白事都按新规矩办,家家省心!”
如今,夜校还实行“群众点单”模式,根据需求开设“家风故事汇”“防范婚恋诈骗”等新课程。据统计,通过三年探索,新集川镇彩礼金额平均下降20%,“零彩礼”“低彩礼”婚姻占比逐年提升。夜幕下的农民夜校,正让“小事不办、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新风吹进山乡的每个角落。 通讯员 张建英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新集川镇的各个村庄已成常态,这个距县城42公里的偏远山区乡镇,曾经被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新集川镇整合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组建起“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驻村干部”的师资队伍,把夜校打造成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夜校不仅讲理论,更让群众当主角,自编自演的小品《嫁女》把低彩礼家庭的和美生活演成了“连续剧”,村民闫芳军登台讲述“省下8万元彩礼搞电商,一年增收10万”的真实故事,成了最受欢迎的“爆款课”。
“老人过寿能不能办酒席?”面对村民提问,夜校专门开设“议事角”,镇村干部和法律顾问现场解答,最终形成“70岁以上祝寿可办宴但需报备”的村规。这种“群众提需求、夜校给方案”的模式,已催生12项村民自治规范。李家庄村村民李红霞满意地说:“现在红白事都按新规矩办,家家省心!”
如今,夜校还实行“群众点单”模式,根据需求开设“家风故事汇”“防范婚恋诈骗”等新课程。据统计,通过三年探索,新集川镇彩礼金额平均下降20%,“零彩礼”“低彩礼”婚姻占比逐年提升。夜幕下的农民夜校,正让“小事不办、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新风吹进山乡的每个角落。 通讯员 张建英
发布日期: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