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拧紧节约阀 杜绝浪费风”
文章字数:3,992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此次修订立足时代需求完善规定,强化勤俭节约责任落实,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具有关键意义。
  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背景下贯彻《条例》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从“舌尖上的浪费”到“会所中的歪风”,从“车轮上的铺张”到“节日中的腐败”,一个个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二)继续提倡勤俭节约,是防范“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以来,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引导下,各种问题得到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一批作风顽疾被有效清除。同时要清醒看到,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个别党政机关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继续提倡勤俭节约,是防范“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的必然选择,也是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的主动作为。
  党政机关是全社会行为和道德风尚的标杆。此次修订后的《条例》就加强党政机关经费使用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办法,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从严从紧管理党政机关国内差旅活动、因公临时出国(境)活动、公务接待活动、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强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等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二、现实浪费现象的危害与成因
  (一)典型问题的具体表现
  公务消费领域的“排场化”浪费问题突出。部分单位公务接待超标准、超范围,不仅存在“豪华菜单”“高档酒水”等显性问题,还衍生出“拆分账单”“转嫁费用”等隐蔽手段,将接待费用摊派至下属企业或合作单位;会议活动追求排场,除场地布置奢华、材料印刷过度外,还频繁租用五星级酒店、定制高端伴手礼,甚至为提升“规格”邀请无关人员参会,导致人力、财力资源严重错配。
  资源使用中存在大量隐性浪费。办公用房长期闲置、超标配备问题突出,部分单位坐拥多处办公地点却仅使用少数楼层,闲置空间未按规定盘活用于民生服务;办公设备“重采购轻维护”现象普遍,大量仍可正常使用的设备被闲置或低价处置,“长明灯”“无人空调”“单面打印即丢弃”等行为常态化,造成资源的持续性损耗。
  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制度性浪费亟待关注。个别项目建设脱离实际需求,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部分县区不顾人口流失现状,斥巨资建设大型文化场馆建成后常年处于闲置状态;政务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问题频发,不同部门各自开发系统却互不兼容,既浪费财政资金,又增加行政成本;部分公共服务项目规划不合理,如偏远乡镇的大型体育场馆、社区无人使用的智能服务终端,均因脱离群众需求沦为“摆设”。
  (二)问题产生的深层成因
  思想认识偏差是浪费问题滋生的根源。部分干部对“艰苦奋斗”传统认知弱化,将铺张浪费视为“接待需要”“面子工程”,错误认为“花钱越多越显重视”“排场越大越有能力”,甚至把公款消费当作“待遇福利”,存在“不花白不花”的侥幸心理;同时,部分干部缺乏节约意识和纪律观念,未认识到公务资源的公共属性,日常使用中随意浪费、不加节制。
  制度执行漏洞为浪费行为提供了空间。部分单位内控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宽松软”,编制预算时缺乏精准测算,且预算执行中调整随意,未严格按计划使用资金;报销审核流于形式,部分财务人员仅核对票据真伪,未核查消费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对超标准接待、无关消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对浪费行为的界定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的监督惩戒条款,导致部分浪费行为因“无明确规定”难以追责。
  监督问责力度不足加剧了浪费问题蔓延。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力量协同性不够,各部门多“各自为战”,信息共享不及时,难以形成监督合力;日常检查多侧重“大问题”“大贪腐”,对小额浪费、习惯性浪费缺乏有效监管,如对频繁打印、长时间开灯等“小事”未纳入监督范围;问责机制“失之于宽”,对违规浪费行为多以“口头警告”“通报批评”为主,鲜有实质性处罚,导致震慑力不足,部分干部存在“不怕问责、不怕处分”的懈怠心理。
  (三)负面影响与危害
  公务领域浪费行为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与公信力。党政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窗口”,其浪费行为直接违背“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要求,极易让群众产生“干部不恤民力”“公款随意挥霍”的负面认知;尤其在民生领域仍存在诸多待解难题的背景下,公务浪费与群众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会加剧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不信任感,削弱党和政府的权威性与凝聚力。
  公务领域浪费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严重损耗。公务领域的奢侈消费、无效投入严重挤占民生、发展资金,如超标准接待费用、闲置项目建设资金本可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或投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发展工程;在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当下,浪费行为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导致部分民生政策难以落地、公共服务质量无法提升,影响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公务领域浪费还会滋生腐败风险、破坏政治生态。铺张浪费往往与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紧密挂钩,成为腐败问题的“温床”。部分干部借公务接待之机,通过虚开发票、虚报费用套取财政资金;或利用项目建设、设备采购等环节,与供应商串通,通过“高价采购”“重复采购”谋取私利;此外,“人情消费”“关系维护”等浪费行为还可能滋生利益共同体,破坏政治生态,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三、构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节约意识根基
  深化理论学习教育,需将《条例》全面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核心内容与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结合近年来查处的公务浪费典型案例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专题研讨、廉政党课等形式,深入阐释“浪费即腐败”的政治内涵与现实危害,重点破除部分干部存在的“小额浪费无关紧要”“接待讲排场是必要礼仪”等错误观念,引导干部从思想根源上认清节约的重要性。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需率先垂范,在公务接待中主动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超标准用餐;在会议组织中精简文件材料,推行电子议程,减少纸质消耗;在公务出行中严格规范用车,避免公车私用、重复派车,以“关键少数”的实际行动带动机关全体人员,逐步在单位内部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文化氛围,让节约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细节。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节约型机关”创建专栏,定期推送节约知识、曝光浪费案例,同时收集整理机关内部“无纸化办公技巧”“空调温度智能调控”“废旧办公用品改造利用”等实用经验,制作成图文、短视频等易于传播的内容,增强干部职工的节约认知与行动自觉,推动节约习惯从“被动要求”向“主动践行”转变。
  (二)完善制度体系,扎紧刚性约束笼子
  细化操作规范,需对照《条例》核心要求制定本地化实施细则,针对公务接待明确餐费标准、陪餐人数上限,严禁使用高档食材与酒水;针对办公用房严格核定不同级别干部的使用面积,对超标用房进行清退或整合;针对办公设备明确电脑、打印机等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避免过早更新换代,通过量化指标消除制度执行中的模糊地带,让每一项节约要求都有章可循。
  强化预算管控,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惯性,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从严核定“三公”经费及各类办公开支额度;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时追踪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搭建机关国有资产共享调配平台,对各单位闲置的办公家具、电子设备等进行统一登记、分类管理,根据需求跨部门调配使用,避免重复采购;同时推行“以旧换新”“修旧利废”机制,对损坏设备优先维修,对无法修复的资产进行合规处置并回收残值,最大限度延长资产使用寿命,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三)创新监督机制,形成常态化监管合力
  构建多维监督网络,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力量,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四风”问题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公务接待超标、资产闲置、项目资金浪费等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机关节约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广泛收集干部群众反馈的问题线索,形成“专业监督+社会监督”的立体监督格局。
  运用科技监督手段,依托“公务消费云平台”实现接待用餐、差旅报销、物资采购等流程线上闭环管理,所有消费记录实时上传、全程留痕,系统自动对比标准与实际支出,对超餐标、超人数、超范围等行为即时预警;升级“智慧机关”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电表、水表、温控设备实时监测办公区域能耗,对“长明灯”“无人空调”等浪费现象自动提醒,推动监督方式从“人工抽查”向“科技预警”转变,提升监管精准度与效率。
  严格问责惩戒机制,坚持对浪费行为“零容忍”,建立问题线索快查快办机制,一经发现违规浪费问题立即核查,不仅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还要倒查单位分管领导与主要领导的监管责任;将节约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与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节约工作占比权重,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对节约工作突出的个人与单位予以表彰,对浪费问题频发的严肃通报,切实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唯有以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把《条例》的制度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细微处抓起、从长效上着力,才能真正构建起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多资源与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沁源
发布日期: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