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文章字数:960

漫山桑林吐翠,蚕茧缀满竹匾。走进榆林吴堡县,这片曾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土地上,“吴堡桑”正以“金叶子”的姿态重返大众视野,一颗小小蚕茧承载着数百年技艺传承,为乡村振兴织就全新“丝路”。
百年传承:从县志盛景到“银蛋蛋”
吴堡栽桑养蚕的历史,在《吴堡县志》中早有记载:清道光年间便有“吴民勤农尚武,栽桑养蚕”的描述,更有“桑、枣甚盛,丝绸行销山西、河南”的繁荣盛况。数百年间,蚕桑始终是当地百姓的“心头产业”,桑蚕也被亲切称为“银蛋蛋”。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优良的“吴堡桑”——其耐瘠、耐旱、抗病、稳产、叶优的特性,曾获国家农科院认定为地方优良品种。用吴堡桑叶饲养的蚕茧,更是以洁白茧层多、解舒好、茧丝长、出丝率高等优势享誉全国,为产业发展筑牢品质根基。
政策护航:小蚕茧撑起增收“致富伞”
“今年养5张蚕种,在家门口就能多挣2万多元!”在寇家塬镇田家塬村,养蚕户贾大姐一边往消毒后的蚕架撒蚕种,一边算起增收账。如今在吴堡,像贾大姐这样靠养蚕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全县现有240余户养蚕户,年饲养蚕种超1400张,年产鲜茧70吨、加工蚕丝8.4吨,总产值达1100万元,蚕桑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这份“稳定”,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吴堡县将蚕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不仅为蚕农提供每张蚕种600元的补贴,还免费发放蚕药,从养殖源头降低农户成本。“让蚕农养得放心、赚得安心,才能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吴堡县果桑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链上升级:从“卖鲜茧”到“创品牌”
在寇家塬镇武荣蚕桑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缫丝机高速运转,丝线在卷轴上有序缠绕;成品展示区里,蚕丝绵被、蚕沙保健枕等产品整齐排列,这些曾是初级农产品的蚕茧,如今已变身高附加值商品。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吴堡县重点培育蚕桑初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已发展4家相关经营主体,推动产业从“养殖端”向“深加工端”延伸。通过技术革新与产品创新,“吴堡桑蚕茧”不仅打入省内外市场,更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增收”。
从县志里的桑田盛景,到如今带动增收的“银蛋蛋”,吴堡蚕桑产业的振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产业链持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吴堡桑”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舒展新叶,让古老的蚕桑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