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AI领域人才培育生态圈
文章字数:1,339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从课堂到科研、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打造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首个人工智能学院;2024年,学校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积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始终没有停歇。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人工智能学院经过一系列探索,持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智能+电子信息”为特色,打造“交叉融合、分类培养、开放创新”的人工智能学科高水平人才培育生态圈。
“一方面,学院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从基础理论突破、工程实现、领域交叉3个角度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建立多学科交叉知识架构。”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说,“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学院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驱动实践创新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与开放办学新格局。”
在课程设计上,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梳理,凝练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化设置前沿性、应用性、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选修课。
“我们将AI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各环节,让师生真切体验到AI的变革力量。”侯彪说,学院自研课程AI助教系统,通过智能互动与问答处理算法,可以在学业规划、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近五年,人工智能学院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共育实战型AI英才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与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以创办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对接供需、联合育人,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和实践体系。
“这种模式既为企业输送具备产业视角的高水平AI拔尖人才,又促进科研攻关从学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贯通,最终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王爽说。
2018年,人工智能学院与华为联合成立“企业智能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全面引入华为昇腾与昇思MindSpore国产软硬件体系,推进“智能基座”课程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授课阶段、课外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研究生培养环节等全方位产教融合覆盖。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宁家伟曾参与该项目,那段经历令他受益良多:“我的主要工作是遥感图像智能分析,这个过程极大提升了我对国产AI软硬件协同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是依托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2024年我们招收工程硕博士64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为等多家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开展项目合作。”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唐旭说,这种校企协同、本硕博一体的科研实践培养模式,不仅发挥了校企协同优势,培养了学生实际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得益于系统化的培养举措,人工智能学院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近年来,相继有10余名博士获得陕西省和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学生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国内外人工智能大赛上获奖550余人次。 吕扬
打造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首个人工智能学院;2024年,学校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积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始终没有停歇。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人工智能学院经过一系列探索,持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智能+电子信息”为特色,打造“交叉融合、分类培养、开放创新”的人工智能学科高水平人才培育生态圈。
“一方面,学院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从基础理论突破、工程实现、领域交叉3个角度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建立多学科交叉知识架构。”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说,“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学院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驱动实践创新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与开放办学新格局。”
在课程设计上,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梳理,凝练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化设置前沿性、应用性、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选修课。
“我们将AI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各环节,让师生真切体验到AI的变革力量。”侯彪说,学院自研课程AI助教系统,通过智能互动与问答处理算法,可以在学业规划、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近五年,人工智能学院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共育实战型AI英才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与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以创办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对接供需、联合育人,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和实践体系。
“这种模式既为企业输送具备产业视角的高水平AI拔尖人才,又促进科研攻关从学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贯通,最终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王爽说。
2018年,人工智能学院与华为联合成立“企业智能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全面引入华为昇腾与昇思MindSpore国产软硬件体系,推进“智能基座”课程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授课阶段、课外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研究生培养环节等全方位产教融合覆盖。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宁家伟曾参与该项目,那段经历令他受益良多:“我的主要工作是遥感图像智能分析,这个过程极大提升了我对国产AI软硬件协同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是依托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2024年我们招收工程硕博士64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为等多家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开展项目合作。”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唐旭说,这种校企协同、本硕博一体的科研实践培养模式,不仅发挥了校企协同优势,培养了学生实际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得益于系统化的培养举措,人工智能学院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近年来,相继有10余名博士获得陕西省和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学生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国内外人工智能大赛上获奖550余人次。 吕扬
发布日期: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