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铁路践行“两山”论的时代注脚
文章字数:74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引着中国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寻找最优解。当钢铁巨龙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中国铁路用轨枕丈量生态保护的深度,用隧道架起绿色发展的桥梁,书写着一份独特的“两山”论实践答卷。
在崇山峻岭间,铁路建设者们将生态红线化为不可逾越的施工底线。成昆铁路复线穿越大小凉山时,为保护珍稀植物攀枝花苏铁,特意优化线路增加3.8公里隧道;西成高铁跨越秦岭时,采用10公里特长隧道群避免山体切割,让朱鹮等野生动物保留完整栖息地。这些“绕路”的抉择,看似增加了建设成本,实则守住了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铁路网的延展,更成为激活生态资源的“金钥匙”。内蒙古草原铁路串联起呼伦贝尔的牧民合作社,让有机牛羊肉通过冷链专列直达沿海餐桌;云南大瑞铁路打通横断山脉,使保山小粒咖啡摆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发送冷链生鲜货物同比增长23%,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通过铁轨转化为经济效益,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绿色转型中的铁路自身,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标杆。从“复兴号”动车组采用永磁牵引技术降低10%能耗,到铁路货场全面推广电动装卸设备,再到全国铁路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下降46%,这些数字背后是铁路对“低碳发展”的执着追求。当列车不再冒着黑烟穿梭于田野,当钢轨与鸟鸣和谐共存,绿色已成为中国铁路最鲜明的底色。
从秦岭深处的“静音隧道”到青藏高原的“环保驿站”,从货运列车的“公转铁”升级到旅客列车的“无纸化”出行,中国铁路的每一公里延伸,都在诠释着发展与生态的辩证关系。这条钢铁大动脉上奔涌的,不仅是物资与人员的流动,更是对“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永续,让金山银山惠民,在铁轨与自然的交响中,奏响新时代的绿色乐章。
本报记者 周生来 通讯员 任伟 师润润
在崇山峻岭间,铁路建设者们将生态红线化为不可逾越的施工底线。成昆铁路复线穿越大小凉山时,为保护珍稀植物攀枝花苏铁,特意优化线路增加3.8公里隧道;西成高铁跨越秦岭时,采用10公里特长隧道群避免山体切割,让朱鹮等野生动物保留完整栖息地。这些“绕路”的抉择,看似增加了建设成本,实则守住了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铁路网的延展,更成为激活生态资源的“金钥匙”。内蒙古草原铁路串联起呼伦贝尔的牧民合作社,让有机牛羊肉通过冷链专列直达沿海餐桌;云南大瑞铁路打通横断山脉,使保山小粒咖啡摆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发送冷链生鲜货物同比增长23%,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通过铁轨转化为经济效益,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绿色转型中的铁路自身,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标杆。从“复兴号”动车组采用永磁牵引技术降低10%能耗,到铁路货场全面推广电动装卸设备,再到全国铁路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下降46%,这些数字背后是铁路对“低碳发展”的执着追求。当列车不再冒着黑烟穿梭于田野,当钢轨与鸟鸣和谐共存,绿色已成为中国铁路最鲜明的底色。
从秦岭深处的“静音隧道”到青藏高原的“环保驿站”,从货运列车的“公转铁”升级到旅客列车的“无纸化”出行,中国铁路的每一公里延伸,都在诠释着发展与生态的辩证关系。这条钢铁大动脉上奔涌的,不仅是物资与人员的流动,更是对“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永续,让金山银山惠民,在铁轨与自然的交响中,奏响新时代的绿色乐章。
本报记者 周生来 通讯员 任伟 师润润
发布日期: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