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
文章字数:2,594
中伏天的渭南,像被扔进了烧得通红的陶瓮,40度的热浪裹着尘土扑面而来,走在街头片刻,汗就顺着脊梁往下淌,浑身黏腻得如同裹了层湿棉絮,与蒸桑拿别无二致。进了小区,世界只剩空调不知疲倦的“嗡嗡”声,还有外机滴水的“嘀嗒”声,柏油路上空荡荡的,连只寻凉的猫都难觅踪迹。24小时赖在空调房里,冷风钻透衣料,吹得人骨头缝都发僵,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提不起劲。
老婆攥着遥控器直皱眉,念叨着要往秦岭山里躲,我却摇头——往年秦岭避暑的车能从山口排到山脚。“咱去黄龙!”我话刚出口,她就撇撇嘴:“黄土高原不就满是尘土,有啥看头?”“那可是黄土高原上的‘绿翡翠’,去了保准你喜欢。”我笑着打趣,她半信半疑地收拾起了行李。
天刚蒙蒙亮,车玻璃上潮气还未退去,我和老婆、妻姐、堂哥就上了车,沿着榆蓝高速往黄龙去。车轮碾过晨光,车厢里的笑声混着窗外掠过的树影,一路轻快。这黄龙不是四川那处闻名的黄龙景区,而是陕西中北部藏着的一座小山城。翻《陕西通志》才知,这里“盘衍如龙,土皆黄色”,所以“黄龙”之名便由此而来。它是全国独一以“龙”命名的县,陕北最“袖珍”的县,全县人口不足五万,却揣着片宝贝——92%的植被覆盖率像给黄土坡披了件绿绒毯,夏季最高均温才21度,风里都裹着草木的清香,是实打实的“天然氧吧”,黄土高原的“绿肺”。
第一站到了瓦子街,刚推开车门,一股凉意在指尖绕了圈,瞬间驱散了关中带来的燥热,连呼吸都变得清爽。这里藏着西北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瓦子街战役——1948年2月28日到3月1日,彭德怀、张宗逊将军率军在此亮剑,打响了西北战场的关键一仗。彼时,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带着两万余人驰援宜川,却在解放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全军覆没。眼看要被俘,他竟拉响手榴弹自戕。这场战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西北解放的大门,三万敌军覆灭的战绩,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就立在山脚下,“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是王震将军亲笔所题,在阳光下闪着光。纪念碑是钢筋混凝土筑的,藏着不少巧思:正方形碑座围着八级台阶,是为纪念1948年;碑身劈成两个断面,暗合2月;28米的高度,正对应战役打响的28日。我们站在碑前,深深鞠了一躬,风拂过碑后的松柏,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先烈们在回应。那片挺拔的松柏下,5287名烈士长眠于此,每一棵松都像一个笔直的身影,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土地。
离开瓦子街,我们转道走低速公路往县城去,特意绕去了海拔1783米的神道岭——早就听说这里的林海能“醉”人。景区43公里的路,像条绿绸带缠在山间,东西两座山门守着入口,御风亭、龙背梁、悟道园散落在林中,连名字都透着股仙气。97%的林草覆盖率让这里成了“绿色宝库”,金钱豹、褐马鸡藏在深处,人称“黄土高原的九寨沟”。车子钻进丛林,阳光透过枝叶筛下碎金,鸟鸣声贴着车窗飘,连风都带着松针的香气。
在悟道园遇到两家韩城来的游客,小孩追着小鸟跑,老人坐在石凳上唠嗑。孩子妈妈笑着说,昨晚他们就在这儿搭帐篷,山风穿林而过,吹得帐篷“哗啦”响,就着星光烤肉串,比城里舒服百倍。我打趣问不怕金钱豹吗?她指了指不远处的六七辆车:“这么多人,豹子早躲远啦!”在神道岭古道的山顶,还碰到一位西安来的老太太,她拄着拐杖,眼里满是欢喜:“黄龙就是世外桃源!我在县城买了套房,每年来住三四个月,比在城里养身体强。”站在观景台往下望,林海翻着绿浪,一直铺到天边,突然懂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心境——在这壮阔的自然面前,人不过是粒微尘。
傍晚到了黄龙县城,住的宾馆挨着仕望河。晚上沿着河边长廊散步,河水映着岸边的灯影,像撒了一河碎钻,晚风拂过脸颊,凉丝丝的,刚走几步就觉得浑身舒坦。步行街是古色古香的仿古楼,彩灯绕着房檐转,干净得连片落叶都没有。最有意思的是每隔一段就有面大鼓,架在木架上,红绸子垂下来,恍惚间像能看到穆桂英披甲提枪,从这里领兵出征。更暖的是,县里所有政府停车场都免费对游客开放,街上看不到一辆乱停乱放的小车,仿佛空间大了许多。
在渭南睡觉要开着空调吹,在黄龙却得盖厚被子——这反差让人心里踏实,如从夏天一下子回到了春季。那夜睡得格外香,连梦都没做一个,直到晨光透过窗帘才醒。早上在早点铺吃早饭,稀饭熬得黏糊糊,包子咬开满是汤汁,四个人还吃了油条和小菜,算下来才26块,便宜得让人惊喜。
吃完早饭去了无量山下的宿营地,树林里整整齐齐划着房车位,每个位置都搭着帐篷,瓷片砌的灶台上,水龙头和电插头一应俱全。20多辆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停在这儿,有的游客刚起床,揉着眼睛煮咖啡;有的在灶台前煎鸡蛋,香味飘得老远;小孩围着房车跑,笑声在林子里荡开,看得人心里发痒——这样的自驾游,才是真的惬意。
接着去爬无量山,这山古名叫“仙鹤山”,传说从前有群仙鹤绕着山飞,故而得名,无量山还是一处佛教圣地,莲花寺的木鱼声在林间飘荡。1250米的海拔不算高,四周群山环抱着,小溪“叮咚”流着,森林覆盖率高得能让人醉氧。沿着台阶往上爬,路边的树越走越密,百鸟在枝头唱歌,石刻藏在树荫下,字里行间都是禅意。下山时走的长廊像条盘龙,绕着山蜿蜒,来回不过一个多小时,却把山的灵秀看了个遍。在龙湖边还玩了会儿水,溪水凉丝丝的,溅在手上,连暑气都消了。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谁都知道,可黄龙的穆柯寨却少有人识。穆柯寨在石堡镇的水磨湾村,传说北宋时穆桂英就在这儿练兵点将,那方锥台就是当年的点将台,站在上面仿佛还能听到震天的呐喊。不老泉在海拔1208米的地方,当年穆桂英的兵马全靠这口泉解渴。现在用科技检测,泉水里满是矿物质和稀有元素,能直接喝。我们每人舀了一碗,入口凉甜,顺着喉咙滑下去,像喝了琼浆玉液,浑身的燥热瞬间就散了。
在黄龙又住了一晚,第二天专程去了树顶漫步——早就听说这是亚洲独有的,能和澳洲、加拿大的媲美。它藏在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是个能玩又能学的营地。40米高的科普塔像个巨人立在林间,24米的直径,6度的坡度,轮椅和婴儿车都能推上去,还能观察火情、监控森林。我们沿着慢道往上走,到了1278米的“森林之眼”,正好赶上云海翻涌,白色的云团在脚下流动,阳光洒下来,云边镀上了金边,美得让人忘了呼吸。
“早知有黄龙,何必下江南。”这次走马观花转了转,还有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依恋不舍走的时候,终于懂了这话的意思。黄龙的绿是沁人心脾的,风是带着甜的,连空气都让人想多吸几口。现在的它,早成了城里人躲暑、探险、寻静的好去处,每一个来这儿的人,都会被它的好深深打动,舍不得离开。
王吉友
老婆攥着遥控器直皱眉,念叨着要往秦岭山里躲,我却摇头——往年秦岭避暑的车能从山口排到山脚。“咱去黄龙!”我话刚出口,她就撇撇嘴:“黄土高原不就满是尘土,有啥看头?”“那可是黄土高原上的‘绿翡翠’,去了保准你喜欢。”我笑着打趣,她半信半疑地收拾起了行李。
天刚蒙蒙亮,车玻璃上潮气还未退去,我和老婆、妻姐、堂哥就上了车,沿着榆蓝高速往黄龙去。车轮碾过晨光,车厢里的笑声混着窗外掠过的树影,一路轻快。这黄龙不是四川那处闻名的黄龙景区,而是陕西中北部藏着的一座小山城。翻《陕西通志》才知,这里“盘衍如龙,土皆黄色”,所以“黄龙”之名便由此而来。它是全国独一以“龙”命名的县,陕北最“袖珍”的县,全县人口不足五万,却揣着片宝贝——92%的植被覆盖率像给黄土坡披了件绿绒毯,夏季最高均温才21度,风里都裹着草木的清香,是实打实的“天然氧吧”,黄土高原的“绿肺”。
第一站到了瓦子街,刚推开车门,一股凉意在指尖绕了圈,瞬间驱散了关中带来的燥热,连呼吸都变得清爽。这里藏着西北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瓦子街战役——1948年2月28日到3月1日,彭德怀、张宗逊将军率军在此亮剑,打响了西北战场的关键一仗。彼时,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带着两万余人驰援宜川,却在解放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全军覆没。眼看要被俘,他竟拉响手榴弹自戕。这场战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西北解放的大门,三万敌军覆灭的战绩,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就立在山脚下,“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是王震将军亲笔所题,在阳光下闪着光。纪念碑是钢筋混凝土筑的,藏着不少巧思:正方形碑座围着八级台阶,是为纪念1948年;碑身劈成两个断面,暗合2月;28米的高度,正对应战役打响的28日。我们站在碑前,深深鞠了一躬,风拂过碑后的松柏,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先烈们在回应。那片挺拔的松柏下,5287名烈士长眠于此,每一棵松都像一个笔直的身影,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土地。
离开瓦子街,我们转道走低速公路往县城去,特意绕去了海拔1783米的神道岭——早就听说这里的林海能“醉”人。景区43公里的路,像条绿绸带缠在山间,东西两座山门守着入口,御风亭、龙背梁、悟道园散落在林中,连名字都透着股仙气。97%的林草覆盖率让这里成了“绿色宝库”,金钱豹、褐马鸡藏在深处,人称“黄土高原的九寨沟”。车子钻进丛林,阳光透过枝叶筛下碎金,鸟鸣声贴着车窗飘,连风都带着松针的香气。
在悟道园遇到两家韩城来的游客,小孩追着小鸟跑,老人坐在石凳上唠嗑。孩子妈妈笑着说,昨晚他们就在这儿搭帐篷,山风穿林而过,吹得帐篷“哗啦”响,就着星光烤肉串,比城里舒服百倍。我打趣问不怕金钱豹吗?她指了指不远处的六七辆车:“这么多人,豹子早躲远啦!”在神道岭古道的山顶,还碰到一位西安来的老太太,她拄着拐杖,眼里满是欢喜:“黄龙就是世外桃源!我在县城买了套房,每年来住三四个月,比在城里养身体强。”站在观景台往下望,林海翻着绿浪,一直铺到天边,突然懂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心境——在这壮阔的自然面前,人不过是粒微尘。
傍晚到了黄龙县城,住的宾馆挨着仕望河。晚上沿着河边长廊散步,河水映着岸边的灯影,像撒了一河碎钻,晚风拂过脸颊,凉丝丝的,刚走几步就觉得浑身舒坦。步行街是古色古香的仿古楼,彩灯绕着房檐转,干净得连片落叶都没有。最有意思的是每隔一段就有面大鼓,架在木架上,红绸子垂下来,恍惚间像能看到穆桂英披甲提枪,从这里领兵出征。更暖的是,县里所有政府停车场都免费对游客开放,街上看不到一辆乱停乱放的小车,仿佛空间大了许多。
在渭南睡觉要开着空调吹,在黄龙却得盖厚被子——这反差让人心里踏实,如从夏天一下子回到了春季。那夜睡得格外香,连梦都没做一个,直到晨光透过窗帘才醒。早上在早点铺吃早饭,稀饭熬得黏糊糊,包子咬开满是汤汁,四个人还吃了油条和小菜,算下来才26块,便宜得让人惊喜。
吃完早饭去了无量山下的宿营地,树林里整整齐齐划着房车位,每个位置都搭着帐篷,瓷片砌的灶台上,水龙头和电插头一应俱全。20多辆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停在这儿,有的游客刚起床,揉着眼睛煮咖啡;有的在灶台前煎鸡蛋,香味飘得老远;小孩围着房车跑,笑声在林子里荡开,看得人心里发痒——这样的自驾游,才是真的惬意。
接着去爬无量山,这山古名叫“仙鹤山”,传说从前有群仙鹤绕着山飞,故而得名,无量山还是一处佛教圣地,莲花寺的木鱼声在林间飘荡。1250米的海拔不算高,四周群山环抱着,小溪“叮咚”流着,森林覆盖率高得能让人醉氧。沿着台阶往上爬,路边的树越走越密,百鸟在枝头唱歌,石刻藏在树荫下,字里行间都是禅意。下山时走的长廊像条盘龙,绕着山蜿蜒,来回不过一个多小时,却把山的灵秀看了个遍。在龙湖边还玩了会儿水,溪水凉丝丝的,溅在手上,连暑气都消了。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谁都知道,可黄龙的穆柯寨却少有人识。穆柯寨在石堡镇的水磨湾村,传说北宋时穆桂英就在这儿练兵点将,那方锥台就是当年的点将台,站在上面仿佛还能听到震天的呐喊。不老泉在海拔1208米的地方,当年穆桂英的兵马全靠这口泉解渴。现在用科技检测,泉水里满是矿物质和稀有元素,能直接喝。我们每人舀了一碗,入口凉甜,顺着喉咙滑下去,像喝了琼浆玉液,浑身的燥热瞬间就散了。
在黄龙又住了一晚,第二天专程去了树顶漫步——早就听说这是亚洲独有的,能和澳洲、加拿大的媲美。它藏在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是个能玩又能学的营地。40米高的科普塔像个巨人立在林间,24米的直径,6度的坡度,轮椅和婴儿车都能推上去,还能观察火情、监控森林。我们沿着慢道往上走,到了1278米的“森林之眼”,正好赶上云海翻涌,白色的云团在脚下流动,阳光洒下来,云边镀上了金边,美得让人忘了呼吸。
“早知有黄龙,何必下江南。”这次走马观花转了转,还有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依恋不舍走的时候,终于懂了这话的意思。黄龙的绿是沁人心脾的,风是带着甜的,连空气都让人想多吸几口。现在的它,早成了城里人躲暑、探险、寻静的好去处,每一个来这儿的人,都会被它的好深深打动,舍不得离开。
王吉友
发布日期: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