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普法惠民 法治护航老街发展
文章字数:982
近年来,咸阳市渭城区中山街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让法治之光照亮市井街巷,为辖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四级联动夯实普法根基。街道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联动机制,将普法工作纳入党建总体布局。在西宁街社区完成580平方米的法治阵地提升改造,建立咸阳老街民事直说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法治图书室等功能区,配备智能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实现“党建阵地+法治服务”一体化融合。
“现在咨询法律问题太方便了,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专业解答。”社区居民王阿姨对家门口的法治服务赞不绝口。街道司法所与社区党组织协同联动,定期召开普法工作联席会议,梳理群众法治需求,确保普法工作精准对接群众所需。
创新载体让普法更接地气。“这个继承问题困扰我很久了,今天终于弄明白了”,在华泰湖景尚都小区的“法治沙龙会客厅”里,居民李大爷在“法式下午茶”沙龙上得到了专业解答。街道创新打造“法治微课堂、法式下午茶、法治夜市”等特色品牌,将法律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夜幕降临,咸阳老街的“法治夜市”热闹开张。党员干部带头驻点,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齐上阵,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融入市井烟火。“这种普法方式很亲切,逛着街就把法律知识学了。”商铺老板张先生说道。
智能赋能服务提质增效。街道探索“智能+网格+普法”融合路径,每个网格配备“1名法律明白人+1部智能机+N个法治触点”。依托“数智咸阳”系统,网格员实时采集数据生成“普法热力图”,精准定位需求开展服务。
咸阳市渭城区司法服务平台小程序的上线,让居民享受到了“指尖上的法律服务”。24小时智能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一应俱全,累计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
共治共享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街道将普法与矛盾化解深度融合,建立“法治需求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通过“板凳普法会”等形式,党员带头参与调解,累计上门普法600余次,调解纠纷360余件,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让法治在基层扎根,为咸阳老街发展保驾护航。”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如今的中山街街道,法治元素与市井生活交相辉映,一幅法治惠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张明
四级联动夯实普法根基。街道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联动机制,将普法工作纳入党建总体布局。在西宁街社区完成580平方米的法治阵地提升改造,建立咸阳老街民事直说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法治图书室等功能区,配备智能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实现“党建阵地+法治服务”一体化融合。
“现在咨询法律问题太方便了,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专业解答。”社区居民王阿姨对家门口的法治服务赞不绝口。街道司法所与社区党组织协同联动,定期召开普法工作联席会议,梳理群众法治需求,确保普法工作精准对接群众所需。
创新载体让普法更接地气。“这个继承问题困扰我很久了,今天终于弄明白了”,在华泰湖景尚都小区的“法治沙龙会客厅”里,居民李大爷在“法式下午茶”沙龙上得到了专业解答。街道创新打造“法治微课堂、法式下午茶、法治夜市”等特色品牌,将法律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夜幕降临,咸阳老街的“法治夜市”热闹开张。党员干部带头驻点,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齐上阵,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融入市井烟火。“这种普法方式很亲切,逛着街就把法律知识学了。”商铺老板张先生说道。
智能赋能服务提质增效。街道探索“智能+网格+普法”融合路径,每个网格配备“1名法律明白人+1部智能机+N个法治触点”。依托“数智咸阳”系统,网格员实时采集数据生成“普法热力图”,精准定位需求开展服务。
咸阳市渭城区司法服务平台小程序的上线,让居民享受到了“指尖上的法律服务”。24小时智能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一应俱全,累计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
共治共享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街道将普法与矛盾化解深度融合,建立“法治需求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通过“板凳普法会”等形式,党员带头参与调解,累计上门普法600余次,调解纠纷360余件,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让法治在基层扎根,为咸阳老街发展保驾护航。”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如今的中山街街道,法治元素与市井生活交相辉映,一幅法治惠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张明
发布日期: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