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康庄路田间棚内结满共富“金果果”
文章字数:5,534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腹地,靖边县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气候条件,成为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沃土。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打破传统种植思维,从田垄间的特色瓜果到大棚里的“南果北种”,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实践中愈发清晰。从东坑镇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田,到席麻湾镇大路渠村的火龙果大棚,记者走访发现,靖边县正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路径,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增收潜力,让“土特产”变身“致富宝”,书写着陕北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黄土高原上的产业新图景
八月的靖边,暑气未消,却已是丰收的序曲。在这片曾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土地上,如今处处可见产业创新的活力——东坑镇的田地间,贝贝南瓜藤蔓铺展,饱满的果实藏于枝叶间;席麻湾镇的温室大棚里,南方火龙果扎根结果,红艳艳的果子挂满枝头。这些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传统模式的特色产业,正成为靖边县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的核心力量。
“过去村里种玉米、土豆,收入不稳定,现在跟着村里搞特色种植,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在祭山梁村的南瓜田里,一位村民一边忙着采收,一边向记者感慨。而在大路渠村的火龙果大棚外,不少周边村民专程赶来参观,有的还向村干部咨询种植技术,希望能加入特色产业发展的队伍。
近年来,靖边县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深入调研县域内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条件,摒弃“一刀切”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各乡镇、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路径。从试种贝贝南瓜到尝试“南果北种”,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传统销售到直播带货,靖边县的乡村产业正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为黄土高原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祭山梁村:贝贝南瓜“种”出甜蜜生活 小瓜果撬动大市场
从试种到规模化:摸着石头过河的产业路
走进东坑镇祭山梁村,连片的贝贝南瓜田一眼望不到头。微风拂过,藤蔓摇曳,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南瓜点缀其间,透着沉甸甸的丰收希望。很难想象,如今这片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在几年前还只是村民们小心翼翼的“试验田”。
“一开始没人敢大面积种,大家都怕种不好、卖不出去。”村里的种植户代表回忆道。此前,祭山梁村以种植玉米、向日葵等传统作物为主,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村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何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让村民多赚钱,成为村委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村委在外出考察时发现,贝贝南瓜因其口感粉糯、营养丰富、耐储存运输等特点,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且适合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北方地区种植。结合祭山梁村的气候条件——年均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可达十几摄氏度,有利于糖分积累,村支委认为,种植贝贝南瓜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增收路。
但“新事物”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很多村民都有顾虑,觉得没种过的东西不靠谱,万一赔了怎么办?”村书记说。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村委先是组织部分党员、种植能手率先试种,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管理,全程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试种的第一年,虽然面积不大,但亩产达到了可观水平,且卖出了不错的价格,率先尝试的村民实实在在赚到了钱。
“看到别人种南瓜赚了钱,我们也动心了。”有村民说。就这样,在“先行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贝贝南瓜种植队伍中。村委顺势而为,整合零散土地,协调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村民统一采购优质种子和农资,逐步实现了贝贝南瓜的规模化种植。如今,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展到数百亩,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
品质为王:农家肥+好气候育出“靖边好瓜”
“要想卖得好,首先得种得好。”这是祭山梁村种植户们达成的共识。在贝贝南瓜的种植过程中,村民们始终把“品质”放在首位,从源头把控每一个环节。
“我们施的都是农家肥,不用化肥,这样种出来的南瓜口感更粉、更甜,吃着也放心。”种植户一边给南瓜田松土,一边介绍。为了保证南瓜品质,村里统一要求种植户使用腐熟的羊粪、牛粪等农家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在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方法,避免农药残留。
除了科学的种植管理,祭山梁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贝贝南瓜的品质加分不少。“我们这里白天光照足,南瓜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这样糖分就能攒下来,口感自然好。”农业技术人员解释道。凭借着“农家肥种植+优越气候”的双重优势,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形成了“粉糯香甜、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在市场上逐渐积累了口碑。
“很多客户吃过一次就会回头,有的还会介绍朋友来买。”一位负责南瓜销售的村民说。为了进一步提升南瓜品质,村里还定期组织种植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请专家讲解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帮助种植户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如今,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不仅在本地市场受欢迎,还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周边省市,成为村民口中的“致富瓜”。
拓宽销路:直播带货让南瓜“香飘万里”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靖边县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得很,粉糯香甜,喜欢的赶紧下单!”在祭山梁村的南瓜田里,一场直播带货正在热闹进行。主播拿着刚采收的南瓜,向网友们介绍南瓜的品质、种植过程,不时还会切开一个南瓜,展示其粉糯的口感,直播间里订单不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祭山梁村抓住这一机遇,与本地三农主播合作,通过直播的方式推销贝贝南瓜。“以前卖南瓜主要靠收购商上门,价格受收购商影响大,有时候还会遇到滞销的情况。”种植户说,“现在通过直播带货,我们能直接面对消费者,不仅能卖出好价格,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南瓜。”
为了做好直播带货,村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挑选品质好的南瓜作为样品,安排村民协助主播采摘、打包、发货,确保网友下单后能尽快收到新鲜的南瓜。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会带网友们走进南瓜田,展示南瓜的生长环境、采收过程,让网友们直观地了解南瓜的种植情况,增强对产品的信任。
“第一次直播的时候,我们还很紧张,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一天就卖出了不少南瓜。”回忆起第一次直播的场景,本地一位三农主播依然很兴奋。如今,直播带货已成为祭山梁村贝贝南瓜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拓宽了销路,还提升了南瓜的知名度。“很多网友收到南瓜后,会在评论区留言说南瓜好吃,还有的会复购,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了。”
除了直播带货,村里还积极对接超市、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南瓜销路。“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也让更多村民通过种植南瓜实现增收。”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已形成了“种植—采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活力,让这颗小小的南瓜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席麻湾镇:“南果北种”打破地域限制 火龙果“红”了乡村产业
创新思路:不走寻常路的产业选择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种南方火龙果,这在几年前对于席麻湾镇大路渠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如今,走进大路渠村的温室大棚,一颗颗红艳艳的火龙果挂满枝头,成为村里最亮眼的“宝贝”。
2023年,大路渠村在思考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村里传统的种养殖项目与周边村庄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很难实现增收目标。“当时我们开会讨论,大家都觉得不能再走老路了,必须找一条新的出路。”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项目,村委组织人员多次外出考察,走访了多个地区,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南方水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在北方种植较少,尤其是在陕北地区,几乎没有规模化种植的南方水果。“我们当时就想,能不能把南方水果引进来,在我们这里种植?”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想法提出后,引发了村民们的热议。有人觉得新奇,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也有人担心,南方水果娇气,在北方气候条件下很难存活,万一失败了,会给村集体造成损失。面对村民们的疑虑,村委没有急于下决定,而是再次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咨询农业专家,分析陕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南方水果。
经过反复研讨和专家论证,村委认为,虽然陕北地区冬季寒冷,但通过温室大棚可以控制温度、湿度,为南方水果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而且,“南果北种”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既能满足北方消费者对新鲜南方水果的需求,又能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村委决定“不走寻常路”,成为靖边县首个尝试“南果北种”的村子,选择火龙果作为首个种植品种。
攻克难关:大棚里的“精细活”
“南果北种”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从南方到北方,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火龙果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让火龙果在陕北“安家落户”,成为村干部和村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越冬。火龙果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不耐寒,在北方大田种植无法过冬,当时村民们就想到了村里闲置的大棚,这些大棚以前用来种蔬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闲置了,正好可以利用起来。村委组织人员对闲置大棚进行维修改造,加装保温层、供暖设备,完善灌溉系统,为火龙果营造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
解决了越冬问题,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火龙果的种植需要精细化管理,对温度、光照、湿度、授粉等都有严格要求。“冬天大棚里的温度不能低于4℃,否则火龙果会冻伤;夏天温度不能超过38℃,不然会影响生长。”负责种植技术的某某介绍,为了控制好大棚温度,他们在大棚里安装了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根据温度情况及时调整供暖、通风设备。
火龙果的授粉也是一项“精细活”。火龙果一般在夜间9-10点开花,而且花期较短,只有几个小时,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授粉,否则会影响结果率。“夜间授粉视线不好,我们就给大棚里安装了专用的照明设备,确保每一朵花都能授粉成功。”一位村民说,为了提高授粉成功率,村民们还专门学习了人工授粉技术,小心翼翼地为每一朵花授粉。
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种植过程中的一大挑战。火龙果容易受到“红蜘蛛”等病虫害的侵袭,一旦爆发病害,会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村民们一方面向远程指导的农业专家取经,学习病虫害防治方法;另一方面,村民们也会自己刷抖音、看电视,搜集火龙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资料,一点点摸索应对办法。通过科学防治和精心管理,他们成功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确保了火龙果的正常生长。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与精心培育,大路渠村的火龙果终于在2025年迎来了丰产期。走进大棚,红彤彤的火龙果挂满枝条,让人垂涎欲滴。“看到火龙果结得这么好,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村民刘大爷感慨道。
成果初显:火龙果成“致富金果果”
“一个大棚一年能挂三茬果,年产量在2000斤左右,我们一共种植了4个大棚,总产量能达到8000多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在火龙果大棚里,村委相关负责人一边查看果实的生长情况,一边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脸上满是喜悦。
这串亮眼的数字,不仅是村干部和村民们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南果北种”项目成功的见证。大路渠村的火龙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靖边产”这一独特标签,很快打开了市场。这里的火龙果因为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多,口感比南方运过来的火龙果更甜,而且新鲜度高,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村里的火龙果主要通过线下批发、线上销售、游客采摘等方式销售,销路十分畅通。
除了带来经济收益,火龙果种植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有了火龙果大棚,不少人都回来打工了,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到钱。”一位在大棚里务工的村民说。据了解,在火龙果种植、管理、采收等环节,村里会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更令人惊喜的是,“南果北种”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在陕北地区种植火龙果比较新奇,不少周边地区的游客专程赶来大路渠村,参观火龙果大棚,体验采摘乐趣。“以前只在超市里见过火龙果,没想到在我们陕北也能种出来,还能亲手采摘,感觉很特别。”一位来自周边县城的游客说。游客的到来,不仅增加了火龙果的销量,还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大路渠村的“南果北种”项目已初见成效,不少周边村庄的村民慕名前来考察学习,希望能借鉴大路渠村的经验,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打算当好‘技术中转站’,把我们摸索出来的种植技术分享给更多村民,让南方水果成为更多人致富的‘金果果’。”村民刘大爷说。接下来,大路渠村还计划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引进更多适合北方种植的南方水果品种,打造“南果北种”产业基地,让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特色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未来
从祭山梁村的贝贝南瓜,到席麻湾镇的火龙果,靖边县的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证明,立足本地实际,创新产业思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产业项目,背后有着相同的发展逻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质提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让“土特产”变身“致富宝”,让乡村土地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在靖边县,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曾经闲置的土地被充分利用,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曾经冷清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形成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该县将继续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特色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让黄土高原上的乡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