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多举措探索秦腔传承新路径
文章字数:1,704

“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8月20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西安百年易俗社举行。
秦腔的根在人民
“以蓝天为幕布、党旗为背景、大地为舞台,初心就是‘为人民而歌’”。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说。
西安易俗社平均每年演600多场,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先后和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等45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在全国形成了易俗社文化现象。
2021年开街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更是天天有秦腔,“不管刮风下雨,365天不间断”,最高日游客量有3.5万多人次。
“去年,近400万群众参与了我们组织开展的‘秦腔戏迷擂台赛’活动,掀起了群众当主角、唱响大秦腔的热潮,架起了文艺界服务群众的桥梁。”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说。
今年的秦腔戏迷擂台赛从5月开始,将持续开展到10月。目前,参与活动的群众已突破百万人次。
“更多地将舞台搭到了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居民社区、校园操场,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演出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说。
在青年路小学等学校,西安三意社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定期开设“社团课”的方式,向孩子介绍秦腔艺术、展示秦腔技艺,手把手教他们学习演唱和身段。
“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这三招,就是想让秦腔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说。
2025年,西安演艺集团推出“西安有戏・幸福惠民”工程,搭起“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演出网络。在西安市的幸福林带,每周六、日都有秦腔擂台赛。
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介绍,近三年,西安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
让年轻人觉得“听秦腔、懂秦腔”是件时髦事儿
“通过科技赋能,想让观众在影院里有‘沉浸式看戏’的感觉。”易俗社把秦腔《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拍成了3D电影;还拍了4K数字电影《昭君行》、动画片《三滴血》,远播巴基斯坦、马来西亚。
“秦腔不光能看,还能‘玩’起来。”2024年,《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将百年博物馆变成了“活态艺术世界”,游客穿戏服、画脸谱,深入了解易俗社一百多年的历史。
“说到底,我们就是想让秦腔从舞台艺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年轻人觉得‘听秦腔、懂秦腔’是件时髦事儿。”陈超武说。
从2020年起,三意社就开始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秦腔演出,也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了解秦腔、关注秦腔、爱上秦腔。今年,在“抖音”平台已累计进行了近300场直播活动,总观看人数突破了700万人次。
在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上,三意社演员王建力扮演的“花脸将军”燃爆全网;秦腔《忠报国》中康亚婵和李小卫“吵架”的戏份,也在互联网平台“火出了圈”,有上千万的浏览量……张崇学对三意社的“出圈时刻”如数家珍。
程锐表示,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将用“真金白银”支持文艺院团改编和创作优秀剧本,不断推出“有价值”“有分量”“走得出”“可传承”的精品剧目,推动秦腔艺术传承焕发勃勃生机。
做好新时代的“摆渡人”
“秦腔人才培养,既要守住传统的根,又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只有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秦腔这棵千年古树才能一直枝繁叶茂。”惠敏莉说。
2017年,西安演艺集团和西安市艺术学校合作,办了首届秦腔委培班。学费、食宿全包,来自全国的120个孩子都能安心学戏。
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坚持“一团一戏一梯队”的培养办法。“老戏骨带着、中生代领着、新生代跟着”的模式,让《三滴血》《火焰驹》这些秦腔经典剧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断有新的解读”。
抱着“守正为本,创新为翼”的想法,易俗社复排了秦腔传统曲目《三滴血》《双锦衣》《杨门女将》《白蛇传》,还创作出了《柳河湾的新娘》《党的女儿》《织梦人》《长车行》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秦腔。三意社也新创剧目《司马迁》《陕北往事》《无字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
程锐还介绍说,2023年起,已增设秦腔院团改革发展补助资金,每年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2550万元。今年起,区县国有院团发展补助资金由550万元将提高到900万元,惠民演出每场补助标准也由7000元提高到平均每场1.5万元。 本报实习记者 权子昂
发布日期: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