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发展成就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文章字数:1,799

8月20日,记者从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渭滨专场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宝鸡市渭滨区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持续打造发展优、环境优、民生优、治理优、党建优的“五优”城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20年的1.0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20年的1.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20年的1.0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0年的1.21倍、1.35倍;三次产业比由0.9:59:40.1优化到1:47.7:51.3。
抓项目、扩投资,发展动能更为强劲。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21个,总投资额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年度投资超1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9%。着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累计培育“五上”企业395户,全区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6022户,较2020年增长5.75%。
扬优势、育新质,工业支撑更加坚实。着力构建“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格局,跻身全国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500强、位列全省第八。聚力打造西部传感器之都,签约引进传感器及配套企业28户。持续深化“一核多点”数字经济大园区格局,互联网产业园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入驻企业162户,园区总营收年均增长34.5%、税收贡献年均增长98.5%。
拓业态、促融合,商旅消费更具活力。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经济街区提升、业态调整引进、交通组织优化、政商联动营销商贸振兴“五大行动”,累计建成茂御酒店等商贸项目103个,新建提升特色街区10条,建成火炬路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个,开展“欢购渭滨”等促消费活动500余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8%。深入实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成长岭等5座工业博物馆,晁峪上川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茵香小镇跻身全省“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石鼓文化城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高水平举办炎帝祭祀等文旅活动150余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3.4%。
强功能、提品质,城市建管更显精细。聚力推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文化路片区等10个重点改造项目圆满交付,南关路棚户区改造项目仅用两年多时间如期建成、启动返迁,全区累计安置群众2148户、近9000人。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口袋公园”20处,新修改造公厕75座,新增停车位8281个,建成石坝河等3个片区57条市政道路排水防涝设施。
兴产业、夯基础,和美乡村更展颜值。大力实施“渭滨五宝”等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秦岭蜂蜜等11个农产品纳入“宝农优品”,渭滨葡萄等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成秦岭玫瑰等市级现代农业园16个,成功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累计投资1.9亿元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82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1户,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村平均收入突破120万元,秦岭北麓“一轴四点”乡村振兴产业带加速形成。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27公里试验段全线贯通,改造提升农村道路15条,新建加固桥梁20座,实施人饮工程项目7个,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6个,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7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卫生厕所普及率98.24%,客货邮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
优环境、护发展,安全屏障更趋牢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7天;渭河及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清姜河获评全省幸福河湖、全国最美家乡河;全区绿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6.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67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4.59万亩,比“十三五”增加9%,森林覆盖率达到56.62%,建成全省城区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扎实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渭您服务”政务品牌连续三年摘得国字号殊荣,建成全市唯一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蝉联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A级区,获评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区,蝉联省级平安区,荣膺平安铜鼎。
应民需、解民忧,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扎实推进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十大行动,成立全市首家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打造区域特色化劳务品牌11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余人次。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00余所,新增学位6000余个,中高考成绩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成功创建全市首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示范区。成立全市首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新增养老床位900个,新建城市书房、阅读空间17个,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街4个,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杨东世
发布日期: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