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关中书院之古今
文章字数:2,573
  二十世纪末,从陕南到西安出差,那是我第一次到西安,因为学校之间的业务来往,当时被安排住在位于碑林区书院门街道北边的西安文理学院,方知这里就是关中书院所在地。那次时间短暂,事办完就走了,没有详细参观了解。作为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著名教育文化重地,曾经是多少学子和文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没有上名牌大学,而又追求文学的我,便对其有了一种别样的情结。
  不久,我就到了西安从事新闻工作,因为有第一次的缘分,由是闲暇之余对关中书院历史产生了非常的兴趣。随着了解深入,它在我心中愈发神圣起来。这种神圣来源于对书院那些先贤们崇高人格和担当的敬仰。
  追寻书院之古今,发生在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出自西安的明代大儒冯从吾身上就有一段佳话。他官至工部尚书,敢于直言,因上书皇帝称其“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被革职。罢官回家后,他并没有从此消沉堕落下去,而是潜心学问,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西安城南门东侧的宝庆寺讲学,听讲者日众,但此地又日显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为了支持讲学,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了关中书院。冯从吾将书院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讲学注重德育,他说“讲学就是讲德”。他教导学生首先应做堂堂正正、品格高尚的人,将聪明用于正路,越聪明越好,学业则更会有成就;否则将聪明用于邪路,则越聪明越坏,其学业会助长恶行。为此,他自己先身体力行,用高洁的人格操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而这一教育思想至今都得到了传承。
  书院建成后,在当时聚集了一大群文化人,为构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心藏忧患意识、胸怀家国天下之事,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了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吸引了甘川豫鄂等邻省负笈前来的学子络绎不绝,追随的听众竟达几千人,连明王朝的陕西地方官也来听讲。时人赞冯从吾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一时杏坛之盛,名动海内。
  按照时间推算,关中书院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陕西人的自豪中,西安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和西北的最高学府,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淮阳书院等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可是在很多公开的资料中,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中并没有提到关中书院,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人们心中的历史社会地位。
  关中书院在兴衰更替中,从魏忠贤灭东林书院时被殃及,到熹宗时被拆毁、康熙三年重建,再到光绪时改建成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一路走来书写了不少辉煌。这辉煌,不是它曾经宏大的建筑规模,而是从中涌现了许多大师,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
  除了冯从吾和他的友人之外,出生于西安周至县的清代著名教育家路德,曾在关中书院当主讲老师的时间也比较长。路德的学生阎敬铭,进士,光绪年间任过军机大臣。同为西安周至人的李颙,执教关中书院,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力主自由讲学,清廷屡次征召,他最后绝食,坚决拒绝才幸免,因此被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汉。
  主讲柏景伟的学生有同治年间进士,官至总理各国时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等赫赫有名的赵舒翘。他的关门弟子宋伯鲁,是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家。
  武功人孙景烈,是关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是乾隆初进士,授翰林院大学士。在主讲关中书院时,培养出了清代陕西“独苗”状元——韩城王杰,王杰和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关中书院六士”都是他的门生。
  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的王零川,是林则徐的恩师,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1842年4月30日,以死劝谏道光皇帝收回贬谪令,不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应委林则徐以重任,留下了“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摇撼人心、悲情呐喊式的遗书,因此而名青史。
  晚清的咸阳人刘古愚,在书院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学问渊博,思想较新,成为引领陕西书院发展潮流的大师,当时有“南康(康有为)北刘(刘古愚)”之称。西安市蓝田县人牛兆濂先生,在书院也是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清末关中大儒,民间称为“牛才子”。当代作家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原型。
  从关中书院走出的英才人物中有阎甘园,他是清朝末年的新文化倡导者,享誉全国的书画名家。康寄遥先生,留校任教,1912年任陕西省财政司次长,1913年主办西北大学预科,任校长。还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国民党元老、“当代草圣”于右任。
  史志中记载的有关书院的名人众多,不再一一赘述。他们都是“主敬穷理、体验身心、祟实重道、经世致用”的儒学大师,并且在他们身上都鲜明地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和时代担当。同时,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时期、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产生的进步组织和涌现的进步人士,都分别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岁月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所在地改建为陕西西安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后西安师范学校又变成了西安文理学院的一个校区,先后培养了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陶建刚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陕西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幼儿与小学教师。
  如今,在书院门“西安文理学院”大门的仿古牌楼上,醒目刻着“关中书院”四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有石刻“尚德”“崇文”四个字。那天,沐浴着书院门厚重的文化氛围,我在此驻足凝望,其时这里安静地能听到风声和阳光的声音。门外临近街口停着一辆三轮车,正在卸货,搬下来的全是书籍。多么应景啊,一时令人感到书香飘荡。从外向里走,似乎庭院深深深几许,昔日布局规模宏大的建筑虽然不可见,但是允执堂,部分南屋、号房尚在,“三峰耸翠”的风景依然在那里。先贤们坚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当今老师们的座右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人人耳熟能详的楹联,曾经鼓舞了多少书生文人在精神上的艰难远征而不退缩。今天,它依然在校园内闪烁着永恒不绝的精神之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前行之路。
  作为新时代的陕西文人,追思关中书院的先贤大师们,需要洗礼的就是像他们一样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经世致用、矢志不移的学问追求精神,而不是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寻欢作乐,窗外的一切都不关自己。杨志勇
发布日期: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