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桩”点生活 织密绿色出行网
西安上半年完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年度建设任务66%
文章字数:1,625
大明宫MetroPark大功率充电站。

  近日,在西北工业大学西苑南门液冷超充站内,市民张瑞霖熟练地使用手机扫码,将充电枪接入爱车。随着一声轻响,仪表盘上的充电指示灯亮起。“现在找充电桩,就像找便利店一样方便,吃个饭的时间就能给车补满电。”张瑞霖如是说。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张瑞霖的感受,正是西安市加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反映。
  今年以来,西安统筹推进全年35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任务。上半年,西安市已累计建成公(专)用充电桩2320个,完成年度任务的66%。这些充电桩,如同一个个嵌入城市脉络中的绿色能量节点,悄然描绘着市民出行的新图景……
   拓展空间与智慧应用新场景
  城际交通干线,曾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难点所在。对此,西安市积极启动干线智能充电网络升级,在国省干道加密布局充电站。
  常年奔波送货的李师傅,对建成已有大半年的张旺渠充电站赞不绝口。“以前,这附近能给大型车辆充电的地方很少,普通的充电站要么不让大车进,要么设备不匹配,‘充电难’是我们大型车辆司机一直以来头疼的问题。”李师傅表示,该充电站充电速度快,给大车司机提供了便利。
  不仅如此,城市路网桥下空间的创新利用,不仅释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为社会资本建设充电场站开辟了新路径。
  8月8日下午,记者在位于立交桥下的朱宏路超充站看到,一名出租车司机正在充电间隙清洗车辆。“以前最怕车没电,现在连桥底下都能找到充电桩,充电等待时间还能顺便洗个车。”这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思维,有效拓展了充电设施的覆盖范围。
   绿色出行体验显著提升
  8月8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首个“光储充换检”综合示范大功率充电站——大明宫MetroPark,看到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入驻,建成超级充电桩50余个、换电站2座。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这里部署了应用最新技术的液冷超充设备。在充电站中央日照充足的区域,建设有2000平方米的双玻光伏车棚,预计每年可发绿电31万余度,成为西安市功能全、建设标准高、一线充换电品牌聚集多、硬科技集中应用、生态效益显著的大型充电站,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充电服务。
  充电桩的逐渐普及,大幅提升了市民群众绿色出行体验。网约车司机刘师傅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全城充电点分布密集,接单间隙随时能补电,空跑找桩的情况几乎没了,收入更稳定,成本也更低了。”刘师傅告诉记者。
  “点线面”发力织密充电网络
  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与公用充电设施建设相匹配为目标,今年以来,西安市围绕优化电力配置、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等领域,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过程中,市发改委精准布局,以“点、线、面”三维策略编织高效便捷充电网络。
  其中,“点”上强覆盖,聚焦市民高频出行需求,将充电桩精准嵌入城市的关键节点。如今,在交通枢纽、大型商场超市以及医院、公园等公共停车区域,人们抬眼可见群充系统与快慢结合的充电设施,让大家轻松完成车辆电力补给。
  “线”上补短板。西安市对交通干线充电设施实施“肌肉升级”——鼓励将老旧低功率充电桩更新改造为250千瓦及以上大功率设备,加密国省干道充电设施布局,推动“公路+充电”与物流园区、货运枢纽协同发展。
  “面”上促均衡。面对老旧小区“停车难、充电难”的痛点,西安市创新开展“统建统管”“智能有序充电”试点应用,探索在路边停车位建设充电桩等新模式,通过分时电价政策引导错峰充电,满足绿色出行需求。
  “在加快充电桩建设进度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统筹城乡布局,推动县乡及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均衡发展,进一步织密充电服务网络。”西安市发改委能源管理与执法监督处处长张超告诉记者,市发改委将持续抓好统筹协调,完善推进机制,优化建设模式,定期调度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年度充电基础设施和“光伏+”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工作。
  当便捷充电渐渐成为日常,西安市用扎实的“桩基”夯实了市民的绿色出行路。这张日益细密的充电网络,正悄然化解人们对新能源车辆的“里程焦虑”,让绿色出行的底气更足! 李欣怡
发布日期: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