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矿山修复
绿色成为矿区生态主色调
文章字数:1,807
  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抓好矿山修复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保护,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推动下,陕西省矿山修复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一些矿山通过科学修复治理,把青山绿水留在了矿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神木市的陕西神延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延煤炭”)西湾矿区,放眼望去,满是生机勃勃的绿植。神延煤炭服务保障中心土地管理部副经理聂文慧告诉记者,脚下这片土地曾是剥离的岩土堆积之地,草木难以生长,经过治理,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绿意盎然的“塞上绿洲”。
  记者了解到,神延煤炭2015年开建,2019年正式投产。这座年产1300万吨优质煤炭的矿区,在开采过程中,积极探索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矿区范围内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神延煤炭开创了“开采—修复—增值”三位一体模式,迄今累计投入生态治理资金约3.5亿元,完成土地复垦面积670公顷,使林草植被恢复率超过95%。
  沿着笔直的巡矿路前行,记者看到,两侧的植被层次分明,低处是紫花苜蓿和沙打旺,中间是沙棘与柠条。远处的边坡上,工人在铺设特殊的“植生毯”。这种“植生毯+生态袋”复合技术,如同给山体披上稳固的绿衣。聂文慧指着层层植被说:“‘草本—灌木—乔木’的立体植被体系,已让500亩边坡固土生绿,形成坚实屏障。绿植长起来了,土就被‘钉’在了坡上。”
  这片区域以前都是小沙丘,土地复垦后彻底变了样。西湾矿区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土壤改良方案,将沙土和红黏土按比例混合,保水又透气。创新土壤改良技术,让这里曾经贫瘠的岩土嬗变。如今牧草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繁茂生长,形成一片涌动的绿海。
  土地复垦改良,矿区水资源科学利用至关重要。“6个水文观测孔与在线监测系统,如同矿区的生态神经末梢。”聂文慧介绍,“通过传感器和网络,水位、水温、pH值等数据一目了然。”目前,矿坑日出水2万立方米,经处理后100%回用,总长达140多公里的供水管网如绿色血脉滋养着矿区。这套“土涵水、水养土”的智慧循环体系使西湾矿区2023年荣列“陕西省地下水保护试点项目”。未来,预计2万亩复垦土地都将实现充足灌溉。
  土地复垦的终点是价值转化的起点。玉米、油菜、荞麦等农作物与黄芪、北柴胡等特色药材,在“矿区农田标准化生产模式”下蓬勃生长。2024年,西湾矿区玉米产量突破百万斤,亩均产值跃升40%。西湾矿区的“土地复垦—产业培育—价值实现”之路,使黑色矿坑真正化作沃野良田。由于在生态保护与价值协同发展方面成果显著,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成为榆林市促进生态保护与价值协同发展的“领头雁”。
  同样,位于府谷县的陕西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三道沟煤矿(以下简称“三道沟煤矿”)通过生态治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治理与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塌陷沟壑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转身。
  三道沟煤矿充分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土地复垦基金,全力实施“十万亩生态林”工程。经过不懈努力,曾经荒芜的山峦逐渐被郁郁葱葱的人工林覆盖;针对塌陷、沟壑纵横地区,实施大规模土地整治,为农民新增了大量优质耕地。截至目前,累计治理采空塌陷区2.9万亩,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面貌。
  三道沟煤矿生态修复工程遵循“顶部属地内旱种植+观光旅游、中部瓜果蔬菜+休闲采摘、底部特色林果+林下养殖、四周林木防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推动了采空塌陷区的有效治理,还为村民开辟了多元增收渠道。生态治理区内已种植土豆、玉米、糜子等绿色高产农作物3600亩,打造了以寒富苹果等8种特色水果为主的采摘园400亩,种植紫花苜蓿300亩、药材800亩等,发展林下养鸡3000只,水池养鱼2600斤,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三道沟煤矿积极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已累计投入1.8亿元,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万余亩,累计种植杜松、油松、樟子松、侧柏、云杉等树木200余万株。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万亩生态林,每年最多可吸收3.6万吨二氧化碳,最多可释放2.6万吨氧气,在发挥降碳增氧重要作用的同时,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显著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矿山修复治理的成功案例充分表明,在资源型地区,只要科学规划、创新模式、多方协作,就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陕西矿山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矿区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将激励更多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创造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沈谦
发布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