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汉阴:驻村帮扶抓“桑”机强村富民兴“丝”路
文章字数:772
  本报讯(通讯员 惠晋 陈芸赵建祥)夏至时节,走进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的蚕桑基地,一块块桑田、一间间蚕房、一张张方格簇、一筐筐蚕茧,都是群众致富的法宝。蚕房内蚕农们嘴角上扬,忙着采收那白花花、光洁饱满、形似鸽子蛋的鲜茧。汉阴县农业农村局驻观音河镇合心村第一书记徐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露出久违的笑容。
  抓“桑”机,唤醒“沉睡资源”。“300多亩桑园,6幢蚕房,年养蚕50张,年产茧3000来斤。”2024年10月初,新任职合心村第一书记徐松虽然知道隔行如隔山,但身为畜牧干部的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请教汉阴县农业农村局蚕桑专家陈蓓后得知,村里蚕房仅用了一半,每张产种产茧才达到平均产量的60%左右时,他深深地陷入沉思,传统蚕桑重点村如何才能走出“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困境。
  此后的一个月,徐松用脚步丈量着全村,融入群众的生活。在蜿蜒的田埂上,他与群众面对面坐着,仔细地算着“养蚕账”,从桑叶的成本、蚕种的价格,到蚕茧的售价,每一项都认真分析。在热闹的院坝里,他虚心倾听专家讲述“产业经”,了解过去蚕桑产业的辉煌与衰落。深入调研后,徐松精准地摸清了产业发展短板—技术和销路,并暗暗下定决心盘活现有资源,发展蚕桑产业帮助群众增收。
  养蚕如绣花,步步得精细。今年开春,合心村邀请县蚕桑专家驻点办班,从桑树冬剪“留三芽”到蚕室温控“差一度”,手把手教村民掌握现代养殖技术。
  兴“丝”路,助力“村强民富”。单干难抗风险,抱团才能共赢。合心村推出“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化身“全能后勤”,无偿为农户提供蚕室蚕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蚕种、统一保底回收,今年保底价格为25元/斤,给蚕农吃了“定心丸”,若单产在60斤以上,每超一斤再奖3元,进一步激发养蚕户的积极性。
  今年春季,合心村新增蚕农6户养蚕15张,短短一个月实现增收3万余元,蚕桑产业逐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布日期: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