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真情实感才是文字“流量密码”
文章字数:906
  近日,一段农民工大爷挑战写作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的视频,感动全网。不少网民表示,文字质朴,催人泪下,深深被打动。全篇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引得无数网友感到,足见真情实感才是文字“流量密码”。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煽情,可字里行间的思念,比任何“金句”都更有重量。
  长久以来,社会对不同群体的“情感表达能力”似乎有隐形的预设:提起细腻的文字、深沉的情感,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文人学者,而体力劳动者常被贴上“粗糙”“不善表达”的标签。仿佛扛得起钢筋水泥的肩膀,就容不下柔软的牵挂;握惯了工具的手掌,就写不出心底的思念。但农民工大爷的文字,恰恰撕开了这层偏见。他或许不懂修辞章法,笔下的句子带着泥土般的质朴,却精准戳中了人心最软的地方。
  这足以证明,情感的浓度从不由文化水平决定,表达的力量也从不受职业身份限制。他对母亲的眷恋,与作家笔下的亲情、学者文中的母爱,在情感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人类共通的、对至亲的珍视与感恩。
  更重要的是,这段文字的走红,藏着大众对“标签化思维”的无声反驳。当我们习惯了用“职业”给人贴标签时,大爷的文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些被忽视的精神角落:建筑工人可能在工棚里写日记,环卫师傅或许会对着落叶感慨人生,快递员的手机里可能存着给家人的诗。他们的表达或许不常被看见,却从未缺席。人们之所以被大爷的文字打动,也是在为这些“被低估的情感”共鸣——原来,每个普通人心中都有一片柔软的天地,那里藏着不输给任何人的深情。
  说到底,打动全网的,从来不是“农民工写了好文字”的猎奇,而是文字背后那份不掺杂质的真诚。它让我们明白,母爱是跨越阶层的共通语言,而对亲情的表达,从不需要“资格证”。无论是谁,只要心怀真挚,就能写出直抵人心的文字。
  这或许就是这段视频最珍贵的价值:它打破了偏见,让我们看见,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有权利成为情感的表达者,而这份权利,本身就值得被尊重、被看见。 周生来 韩轩
发布日期: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