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恩施印象
文章字数:2,793
  退休之后,我每年都要出去走走,而且有念必行。于是,有朋友就说,山里长大的人跑出去看山,没意思。他说得很直接。我说山和山不一样,水与水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大诗人苏轼看庐山时的感悟。要想看到山外的山,天外的天,就要走出家乡去,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看。
  比如这次去长江西陵峡,去湖北恩施,我就有这样的体悟。晚春四月,一直无雨,利于出游。再加上接近夏的边缘,气温不冷不热,很适于游山玩水。我们就是趁此大好春光义无反顾地去了恩施。
  进入恩施的地界,旅游大巴就开始在武陵山脉里游走天然氧吧。打开手机百度搜索,湖北恩施处在湘渝鄂三省交界的边缘地带,属于武陵山系的余脉。一看已经进入了武陵山脉,我一下来了兴趣。很早之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武陵山剿匪记》,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一片山区。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剿匪英雄石忠,土匪头子张笑凤、冉大兴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顷刻来了精神,坐在窗边像浏览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一样开始全神贯注地注视一闪而过的山头、天桥、小镇、村庄、涵洞、山沟。
  还真没有见识过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套着山、山抱着山、山搂着山、山环着山、山搀扶着山。放眼远眺,山如波涛、山如泥丸、山间雾缠、气浪蒸腾。远处,偶有喀斯特地貌显现而出,那山就如刀劈斧坎,形成一面断崖,崖壁不生草木,就那么千年万年地裸露了过来。崖壁之上就是奇形怪状的山头,像一管狼毫,一把利剑,一位哨兵,一个醉汉。仔细看,仔细想,你觉得它像什么,它就是什么,这个内心的肯定八九不离十。我的遐思就这样随着车速在恩施的大山里不断拉近又拉远。
  车一会儿在山与山之间穿越、缠绕;一会儿在一座白云间的天桥上飞驰;一会儿滑进一条山沟;一会儿又爬上一面高坡。这么远的行程我们很少看见有水,偶尔看见水也是飘落在深涧里的蓝飘带,那距我们行驶的大巴落差足有千仞。眼前除了绿树还是绿树,除了青山还是青山。恩施的山就是起伏的海,来来往往的大巴、货车和私家车就是游进这片海里自由快活的鱼儿。
  导游说武陵山脉是一条恶蟒,凡是沾上了这条恶蟒的余脉就是最贫穷的地方,比方这恩施就运气不佳,从古至今没有摆脱这条恶蟒的束缚,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区域,目前恩施正在享受国家的扶持优惠政策,恩施正在起步。是的,单看这里的地理环境,地无三尺平,而且有效耕种土地极少,要想解决温饱问题,得打个问号。这里有个地名叫三斗坪,导游解释说三斗坪就是一亩地仅能收三百斤粮食的地方,这是这个地名直白的来历。然而就是这样的恩施,却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来恩施看一看,就没有话语权。今天的恩施让我眼界大开,瞠目结舌。
  恩施确实在大力发展。要得富先修路,这句话好像是对恩施发展起来的最好论证。处在武陵山脉里的恩施没有完全被恶蟒捆住手脚,他们修通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什么高速、什么国道、什么省道、什么县乡道路在武陵山脉几乎是四通八达,几乎在湖北恩施的大山里网状般地编织。路是这片大山群落里的动脉血管,是大山跳动的脉搏,是这里的生命线。我们去看清江画谷,去看梭布垭石林,去看恩施大峡谷这些著名景点,都要在这条山脉里上山下河,都要沿着这些网状般的林间大道直达景点。白杨坪、建始县、太阳河像棋子一样散落在这片群山里,被这些公路牵手着。
  坐在大巴里的我一直都很纳闷:湖北的脱贫攻坚完全与我们陕西大相径庭。在这里我根本找不到移民搬迁的迹象,没有看到整体移民的安置新村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民居是全部分散安置的,也就是说这里的老百姓不挪窝就在原址重新修建家园。在这片山里,有路的地方就有集市,就有政府机关,就有企业,就有学校。茫茫的大山里老百姓都散居在漫山遍野里,散居在翠色欲流的树林间。远远看去这些房子就像一些栖息在万山葱岭间的白鸽。这里看不到成片的土地,看不到成片的庄稼。偶尔从一些农户门前经过,或从一些沟间山峁过往,少得可怜的土地像衣服上的补巴一样出现在房的一侧。他们大都种一行行绿油油的茶树,种一行行正在开着白花的土豆。有的土地是完全用锄头挖掘出来的满地都裸露着尿浆石一样的岩窝地,就这他们都不肯遗弃,都要种上一颗土豆,栽上一株茶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山民都盖着两层小洋楼,而且一座比一座漂亮,样式远远超过了我们老家的建房风格。如果用“仙山琼阁”这个词来形容更为贴切。
  这一路过来,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野山上每遇一个镇子或稍大的村子,人们都在山垭或山坳的平坦之处修建着五六层不等的宾馆和酒楼,这是气派洋气的建筑。宾馆套饭店,吃住一条龙的服务,除此而外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店。当地并没有多少客流量,他们怎样盘活店里的经济?难道是靠旅游业来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白杨坪的一个小镇上我们就住了一宿这样安适的旅馆,房间条件并不逊色城里的大宾馆,老板服务周到,室内干净卫生,舟车劳顿的我们算是美美地睡了一个自然醒。
  我带着上述疑问随着大巴绕过一座山梁,穿过一段山垭,冲进一条山沟,爬上一面山坡,盘过十道拐,钻进一条长长的隔山隧道。心里一直在破解恩施正在崛起的密码。是啊,放在从前,这茫茫群山这么落后,这么闭塞,这么偏远,不出盗贼,不出土匪才怪。匪,都是旧中国的贫穷逼出来的,为了生存,他们才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大发不义之财。这么复杂的地形,把人撒进去就像菜籽落进了海里。于是,我想到了四九年剿匪部队进驻武陵山脉剿灭土匪是多么的艰难,单看山势地形就是一道天然的迷宫,要入山寻匪,何其之难。今天,同样是这样的山,同样是这样的自然环境,这里人民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这些民居,这些公路,这些村镇的崛起就能足以给出答案。
  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域,这里有苗寨,有土家族的吊脚楼。这里的山歌悠扬动听,特别是恩施山歌《哈格咂》,不仅音律优美,朝气蓬勃,而且歌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土家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满足,让人百听不厌。
  哈格咂哈格咂哦荷——哦哈格咂
  哈格咂唉嘿哈格咂好一座雄奇的山,哈格咂好一个闹热的湾,哈格咂好一股清甜的泉,哈格咂好一坡五彩的伞,哈格咂
  地是呀开阔的地,
  天是自由的天啦,
  荒山野岭嘛把身安,
  哥儿活得像神仙。
  皇帝老儿他管得宽,
  管得老子想发癫啦,
  今儿岔起嘛耍一天,
  哈格咂哥儿死了也心甘啦。
  ……
  哈格咂,是恩施土家人常用的一种口头语言,表达赞叹之意。土家人就这么快乐,他们一边采茶,一边放声歌唱生活。这次我们在他们的产品推销会上就真实地领略了他们幸福、快乐、阳光的一面。
  恩施值得骄傲的一点是被称为世界硒都,这里盛产硒矿石,他们把硒提炼成了防癌的硒片和饮品。硒与恩施息息相关,硒成了恩施发展的主打产业。就连这里种植的茶树和土豆以及其他农作物都富含大量的硒元素。恩施人民靠硒扬了名,在硒元素里健康了起来,硒成了恩施的一张靓丽夺目的名片。
  旅游回来,好多人问我这次去哪了?我说去了一趟湖北恩施。他们说恩施是个好地方,值得去看看。我点头应允,嘴里不说,但心里美美的。叶志俊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