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让我们“取灯儿”和“上岸”的书
文章字数:1,798
红孩新作《活出想要的人生》,集中、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奋斗历程和他一次次“上岸”的感人情景,把散文引向人生的觉悟之道。该散文集分为六记,共四十四篇文章。书的封面有一行竖写文字——“给年轻人的上岸指南”,这既是对本书的精致点评,又是对压轴之作《上岸》的鸣鹤之应。
“上岸”是京西门头沟永定河旁的一个村名。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明朝时叫安村,等到了清朝,由于当地年年发大水,人们扶老携幼到对岸去,习惯了就叫上岸。“多么富于禅意的名字!”红孩说,“我喜欢。”接着他说每年“总会有大批学生前来这里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随之他忆到儿时村庄有一条河,却没有名字,人们蹚水到对面,但不说上岸,说是“上坡”;他又忆到父辈们兴修水利大会战的事,“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红孩赞曰:“与其说那是革命思想的召唤,倒不如说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红孩在这本书的分享会上强调:“上岸是没有一个上限的,人在不断地进行上岸。”
红孩1967年生于北京郊区。1983年中考失利,遂就读农场畜牧职业高中。他在《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写给女儿十八岁》中说他十八岁参加工作,单位是北京双桥农场的一个养猪场。“上班第一天,车间主任给我们新工人每人发了一套劳动布工作服和一把镰刀,我们的任务是为猪砍青草。”红孩还特意提到了她的母亲、女儿的奶奶,“奶奶一辈子不能完整地读书、看报,她几乎也没有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去出差、旅游,她所做的一切就是下地劳动,回家做饭,照顾你的爷爷和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他父亲的情况呢?父亲长期担任村干部,还是村上红白喜事的主事人。2009年12月去世。(《父亲的“大了”人生》)他爷爷的情况呢?爷爷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当厨师,1968年奶奶去世后,爷爷再婚定居城里,红孩跟着父亲就像走亲戚一样逢年过节看望爷爷。1992年4月底,半身不遂近二十年的爷爷去世。(《风居住的街道》)这就是红孩的家世。父亲对他人生的直接贡献是让他上了职业高中,爷爷对他最大的褒奖是给他买了一支红色的英雄牌钢笔。多年后,红孩给女儿说:“人生的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都是曲折坎坷的,人遇到困难
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言及于此,我不禁要说说红孩的另一篇走心之作:《划着一根火柴就能照亮整个天空》。这是初中二年级时一段有关入团的经历。班主任老师主动找到红孩,说:“你是班长,作文又写得不错,我推荐你到校团总支担任咱们班入团工作的联络员,第一批争取多发展几名。”于是,他带着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尽职尽责。之后听团课,写感想,一切都顺风顺水,他当时很得意,“按这样发展,即使班里就发展一名团员,也应该是我”。但后来他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同学们见到他老远就走开了,好像怕跟他说话似的。“看着同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异常地怅惘。眼泪直在眼眶四周打转。我暗自咬紧牙关,我不能就此落泪。”在这个时候,外语老师出现了,她忘记带教室钥匙,又坚持要上课,说一个大班就剩下红孩及另一名同学这两个好学生,“我不能让你们失望”。女老师干脆利落,她拔掉了窗纱上的图钉,带着这两个学生跳窗而入。红孩写道:“在我那样小的年纪,在遭受到巨大的挫折时,竟然万分荣幸地遇到那样一位勇敢的老师。她不会知道,她那惊人的一跳,于我简直就像一根划着的火柴,刹那间就将整个阴霾的天空照亮了。”扪心自问,像红孩入团这类伤心事,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多少回?我不由想到1984年自己刚进入中专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事儿。有的同学怕丢人而“君子固穷”,我却是提交了申请,证明材料是村委会提供的。大致是说我家世代务农,生活拮据,并说我爷爷腿脚不便,走路一拐一瘸的,我父亲在集体劳动时被机井杆塌伤了腰,干不了重活,等等。申请书递交月余,同学之间慢慢地有所了解,以我个人观察,感觉就像红孩当年那样,只要班上有补助,我应该是第一个。结果呢?我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当时我十六岁,压根儿也不敢争多论少呀。至于工作三四十年中被涮、被骗、被忽悠、被晃荡、被当炮灰、被当枪使等等糗事,那就不胜枚举。所以我感同身受地支持红孩写给女儿的一句话:“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尤其对承诺的事一定要坚守。”
红孩散文《取灯儿》结语:“取灯儿的魅力就在于,取是心取,灯是光明,只要内心需要,光明就会离人越来越近。”随之他问:“想来这是一种正觉,不知您以为如何?”我再三读过《活出想要的人生》,确信这是一本让我们“取灯儿”和“上岸”的书——或许您读后便行贵于言了吧。郭发红
“上岸”是京西门头沟永定河旁的一个村名。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明朝时叫安村,等到了清朝,由于当地年年发大水,人们扶老携幼到对岸去,习惯了就叫上岸。“多么富于禅意的名字!”红孩说,“我喜欢。”接着他说每年“总会有大批学生前来这里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随之他忆到儿时村庄有一条河,却没有名字,人们蹚水到对面,但不说上岸,说是“上坡”;他又忆到父辈们兴修水利大会战的事,“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红孩赞曰:“与其说那是革命思想的召唤,倒不如说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红孩在这本书的分享会上强调:“上岸是没有一个上限的,人在不断地进行上岸。”
红孩1967年生于北京郊区。1983年中考失利,遂就读农场畜牧职业高中。他在《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写给女儿十八岁》中说他十八岁参加工作,单位是北京双桥农场的一个养猪场。“上班第一天,车间主任给我们新工人每人发了一套劳动布工作服和一把镰刀,我们的任务是为猪砍青草。”红孩还特意提到了她的母亲、女儿的奶奶,“奶奶一辈子不能完整地读书、看报,她几乎也没有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去出差、旅游,她所做的一切就是下地劳动,回家做饭,照顾你的爷爷和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他父亲的情况呢?父亲长期担任村干部,还是村上红白喜事的主事人。2009年12月去世。(《父亲的“大了”人生》)他爷爷的情况呢?爷爷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当厨师,1968年奶奶去世后,爷爷再婚定居城里,红孩跟着父亲就像走亲戚一样逢年过节看望爷爷。1992年4月底,半身不遂近二十年的爷爷去世。(《风居住的街道》)这就是红孩的家世。父亲对他人生的直接贡献是让他上了职业高中,爷爷对他最大的褒奖是给他买了一支红色的英雄牌钢笔。多年后,红孩给女儿说:“人生的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都是曲折坎坷的,人遇到困难
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言及于此,我不禁要说说红孩的另一篇走心之作:《划着一根火柴就能照亮整个天空》。这是初中二年级时一段有关入团的经历。班主任老师主动找到红孩,说:“你是班长,作文又写得不错,我推荐你到校团总支担任咱们班入团工作的联络员,第一批争取多发展几名。”于是,他带着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尽职尽责。之后听团课,写感想,一切都顺风顺水,他当时很得意,“按这样发展,即使班里就发展一名团员,也应该是我”。但后来他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同学们见到他老远就走开了,好像怕跟他说话似的。“看着同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异常地怅惘。眼泪直在眼眶四周打转。我暗自咬紧牙关,我不能就此落泪。”在这个时候,外语老师出现了,她忘记带教室钥匙,又坚持要上课,说一个大班就剩下红孩及另一名同学这两个好学生,“我不能让你们失望”。女老师干脆利落,她拔掉了窗纱上的图钉,带着这两个学生跳窗而入。红孩写道:“在我那样小的年纪,在遭受到巨大的挫折时,竟然万分荣幸地遇到那样一位勇敢的老师。她不会知道,她那惊人的一跳,于我简直就像一根划着的火柴,刹那间就将整个阴霾的天空照亮了。”扪心自问,像红孩入团这类伤心事,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多少回?我不由想到1984年自己刚进入中专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事儿。有的同学怕丢人而“君子固穷”,我却是提交了申请,证明材料是村委会提供的。大致是说我家世代务农,生活拮据,并说我爷爷腿脚不便,走路一拐一瘸的,我父亲在集体劳动时被机井杆塌伤了腰,干不了重活,等等。申请书递交月余,同学之间慢慢地有所了解,以我个人观察,感觉就像红孩当年那样,只要班上有补助,我应该是第一个。结果呢?我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当时我十六岁,压根儿也不敢争多论少呀。至于工作三四十年中被涮、被骗、被忽悠、被晃荡、被当炮灰、被当枪使等等糗事,那就不胜枚举。所以我感同身受地支持红孩写给女儿的一句话:“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尤其对承诺的事一定要坚守。”
红孩散文《取灯儿》结语:“取灯儿的魅力就在于,取是心取,灯是光明,只要内心需要,光明就会离人越来越近。”随之他问:“想来这是一种正觉,不知您以为如何?”我再三读过《活出想要的人生》,确信这是一本让我们“取灯儿”和“上岸”的书——或许您读后便行贵于言了吧。郭发红
发布日期: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