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陕西职教赋能产业人才精准供给
文章字数:1,293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陕西职业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正是企业最看重的特质。如今的职校生,已成为企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硬核实训:波音737-300客机进校园
  近日,记者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看到,一架波音737-300客机成为该校的“新教具”。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们正在机舱内进行真实情境下的故障排查演练。同时,记者了解到该校这种“硬核”设施背后,是学校紧盯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重构。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专业紧密结合航空产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知识和技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文化产业升级,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专业将成为“黑马”。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将课堂延伸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熟练掌握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知识。对此,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杨渊华表示:“在设置专业时,学校秉承‘在西安,为西安’的原则,凭借本土优势开展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
  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台长59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该校实训基地运转着,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周围围满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盾构机,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关键数据。老师一边操控着控制台,一边讲解:“同学们,注意观察盾构机刀盘的旋转角度和推进油缸的速度,这对挖掘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产教融合:双轨制教学缩短职场适应期
  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图谱中,记者看到,“产教融合”早已突破传统实习范畴,形成“订单班—产业学院—联合体”三级跃迁模式。该校与比亚迪共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校实现知识转化;与头部企业紧密合作,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了解社会需求。这种“企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双轨制教学,使毕业生职场适应期缩短60%以上。
  陕西水利技工学校副校长丁相锋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该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在传统水利工程、建筑施工专业基础上,新增建筑测量与城市水务管理专业,服务城镇化建设;原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转型为新能源电站维护与运营管理,并开设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精准对接陕西光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而文秘与计算机维护专业则升级为网络营销与会计电算化,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人才需求。
  2025年陕西省职教单招考试改革方案引发关注:职业技能成绩占比提升至70%,其中实操考核不得低于70%。这种结构性调整,彻底颠覆了“纸面能力优先”的传统考评模式。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航空维修工程学院院长张超表示:“职业教育首先要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相辅相成,互惠互利。在依托区域产业推进专业建设中,将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转化为教材、教学案例、实训任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引入企业真场景、真项目、真产品,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郭子荻
发布日期: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