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做个“永久的青年”
文章字数:1,616
  “我老了吗?”我常常问自己。至于“老”还是“不老”,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从生理年龄上看,我的确是在变老,不但世人都把上了六十岁的人视为老人,而且自己的精力、体力也大不如从前,登山之时就明显感到体力不足,皱纹悄悄爬上额头,眼睛变花看小字分外吃力,晚上倦意早早袭来熬不了夜如此等等,都在说明身体健康开始走下坡路,无法与年轻时相提并论。
  丹青不知老将至。醉心于文学艺术的人之所以艺术生命常青,是因为有精神寄托,有向往追求,远离空虚无聊,心旷神怡,生活异常丰富。精神生活的饱满丰盈就是超凡脱俗的享受。于我而言,痴迷于读书、写作、习字、篆刻,得以让灵魂徜徉于艺术海洋之中。用知识智慧的清泉浇灌心田,身心受到了精神营养的滋补,起到了健脑益智的良好效果,这是最好的修身养性。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常与同道文友学生对话交流,会使思维敏捷,青春常在。于人于已有利之事,我何乐而不为呢?每当远离浮躁,面对书桌,静下心来,寄情于翰墨之间,无论下笔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还是挥毫泼墨书写奔放自如的草书,抑或立马刻就古朴厚重的印章,都会从内心涌出几分成就感,感到极大的愉悦,自我陶醉,乐亦无穷。
  我长年不懈笔耕,在字里行间抒发了情感心声的同时,从社会的认可肯定与好评中,感受到了莫大欣慰与幸福!通过与公安基层单位“笔杆子”的文化交流,有幸与不少年轻人成为同趣之好,忘年之交,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相互感染,共同进步。这些尊我为师的年轻人,学写作、学书法、学篆刻的都有。他们虽然特点有别,性格各异,但有个共同点就是有理想、有追求,想通过自身奋发努力,加上老师适当帮助,学到一些真才实学,丰富自己人生。令我感到十分开心的是,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有的与我同时在征文活动中获奖,有的与我文字作品同时出现在报刊上,有的回敬老师的行动,就是刻制几方印章作为最好的礼物。看来我的“传道授业解惑”方法简单实用,说明具有传授知识才艺的本领,起到了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难怪他们对我十分敬重。
  有位年长七八岁的文友,对我善于与年轻人交朋结友赞不绝口:“我真羡慕你有那么多的年轻朋友。”与我文字交往已久的临潼分局小张,听我讲了写作体会以后说:“您有一颗年轻的心。”我也认为自己心态年轻,无论语言表达能力强,还是下笔成文,都是最好的佐证。
  我在年轻的时候,十分乐意与睿智豁达的年长者交往,学到了不少真才实学和为人处世之道,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帮助。到了五六十岁的年龄,极喜与年轻人交朋结友,他们对美好生活目标的向往追求,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还有活跃的思维,都在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我能够与他们谈得十分投机,并未因年龄差距产生“代沟”,说明自己不断转变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节拍、没有落伍。每每与他们促膝而谈,修改他们的作文,指出书法、篆刻作品存在的瑕疵。面对朝气蓬勃的面庞,我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感到自己内心仍然是个年轻人。
  本人年轻那阵作文时,即喜引经据典以为文字壮色。眼下已经六十又二,这一习惯依然如故。行文至此,不由想起近百年前徐志摩先生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如果一个人天天能够为这世界做点什么,他就会是个永久的青年!”由此可见,一个人老还是不老,决不仅仅取决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也是至关重要的,即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认识生活、对待生活。是整天愁眉不展呢,还是笑逐颜开;是一往无前呢,还是固步自封。须知,人的知识增长应与年龄同步增长,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年轻人的眼里,我是个阅历丰富的老公安,但文化知识尚未到达老的程度。在那些学富五车的知识老人、智慧老人面前,我不过是沧海一粟,还需不断用文化知识充实丰富自己。哪有资格言老停步不前呢?我要用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慷慨激昂的诗句,时时警醒提示和励志,奋力笔耕,积极进取,实现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成为一个“永久的青年”。
   连新民
发布日期: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