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杀与宽恕的两难选择
文章字数:2,466
《杀手没有假期》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黑色喜剧犯罪电影。影片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科林·法瑞尔、布兰登·格里森、鲁妮·玛拉等主演。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最基本的人物关系就由藏于幕后的哈利,一开始就出现在酒馆中的肯和雷这三人构成,而在三人的人物形象变得完整的过程中,整个故事的核心矛盾又被逐步展现到观看者的眼前——犯过无可饶恕罪孽的人是否还能得到宽恕?这是一个很难轻易得出结论的问题,尤其是当基督教的宗教宽容精神与世俗的道德容忍度相冲突的时候,故事整体的价值导向以及主人公善之中心的建立等问题,都不能通过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清晰明白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一个由剧作家“转行”的鬼才型创作者,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戏剧性处理,内在逻辑构建都安排十分巧妙。影片中看似啰嗦、滑稽的台词,都有它承上或者启下的作用。不过全片的黑色幽默以及精彩的戏剧冲突只是构建了影片的肌肉和骨骼,那种充满着怪异和扭曲的道德困境和宗教色彩,才是支撑起整部影片的灵魂。
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肯、哈利和雷靠着自己不同于彼此的性格和信念,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中的“罪”进行审判。
一、来自神的宽恕
之所以说是肯的行为在表达一种来自宗教的宽恕,是因为肯绝不是一个虔诚的修行者,毕竟他还跟雷一起参与了对牧师的暗杀行动,并且间接导致了雷误杀一个小孩。我们只能通过他杀手外衣下的具体行为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在。如果说先前肯对雷的安慰,参观宗教的艺术,都只是他作为一个“好人”对后辈的关爱,作为一个旅游者的下意识行为。那在后面当他接到哈利的电话后,对是否要杀死雷的痛苦选择,便可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真正内核。
有罪的雷因为自己的失误,杀了一个计划之外的小孩,之后他一直饱受着自己良心的折磨,以至于企图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赎掉自己的罪。肯在看到了雷真正的忏悔,于是他宽恕了对方,并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对方。到了这里,肯的形象已经开始有着一种殉道者的意味在里面,尤其当他从高塔上跃下,只是为了提前告知雷,哈利已经来杀的消息时,整个场景都带着一股悲剧的崇高感。在某种意义上,他扮演了代表神向人类赐予宽恕的使者,甚至企图在故事的最后通过自己的死亡来代替雷赎罪。
不过整部影片的荒诞性,却让肯原本崇高的行为透露出荒诞的讽刺意味,好似一个黑色的玩笑。他的“自杀”并没能给雷带来太多的时间,甚至在他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哈利就已经到了雷的跟前。他想要交给雷的武器也在坠楼中被砸碎。他的整个行为以至于整个生命好似都毫无意义。除此之外,他也是带雷进入杀手行业的人,带着雷进入教堂杀死牧师最终误杀小孩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赋予了雷的罪。也就是说他不只通过自己让雷完成了“犯罪—劫难—忏悔—宽恕—拯救”的过程,并且自身也处在这个基督教的轮回当中。他既是拯救别人的人,也是需要得到拯救的人。
二、来自人的困难选择
作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雷一直处在痛苦折磨之中。他一直在探寻着一个答案,生存还是毁灭,到底哪一个才是他最终应该达到的结局。同时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摆放着“善”与“恶”的天秤,通过雷在故事中的表现,逐渐往天平的两侧摆放砝码,在心中完成对雷不同结局的期待。观众很难像剧中的肯或者哈利那样纯粹,因为属于哈姆雷特的选择难题,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同时因为两难的选择必定不是“善”与“恶”之间的选择,而是“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或两恶之轻的选择”。我们既不想看到一个犯下重大过错的人就这样轻易得到救赎,又不忍向一个心存善意的人传递死亡。
对善的向往,是人选择困难的来源。肯的宽恕是善,哈利的追杀也是善,雷和观众的纠结也是善。因为良知会让我们力图不伤害任何一人。雷的痛苦大部分也都是来自自己,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经受良心的折磨,那也会让观众的选择变得简单。雷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他不像观众可以在善恶的天秤上放置砝码,如果有,那就是他对自己所犯的罪的逃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两种痛苦之间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如果一个人想要逃脱良知的谴责,那死亡就是最好的避难所。但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则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他经受足够的痛苦。我们希望对别人保持善意,但同时不希望善意遭到滥用。如果他真的选择了自杀,那他的赎罪之旅似乎只能放到地狱。
三、来自道德的审判
哈利整个角色比较简单,就是个偏执狂的形象,从头到尾都坚持着“杀了小孩的人不能苟活于世”的原则,而且他这个原则是他用生命捍卫的。道德对人的审判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化的道德对人自身的审判,二是来自群体意志对个人行为的审判。雷从开始就存在的痛苦和纠结,就是来自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且哈利代表着社会大众对他行为的无法原谅,也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审判。不是来自他自己的个人意志,而是来自崇高的道德准则。当这种对道德的追求出现在一个杀手身上的时候,会显现出一丝荒诞,但也让这种追求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试问当一个以杀人为生的杀手都愿意为了误杀小孩而付出生命,又有谁能逃离开自身良知的责难而将这个原则弃之不顾。
三个主人公在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命运,但是在各自命运前行的道路上,他们彼此都有交错。所置的处境,所面对的问题都有交换。好似哈利在最后误以为自己误杀的侏儒是个小孩时,他遇到了跟雷一样的问题——自杀还是宽恕。但是他不像雷一样纠结,没有过多犹豫地就将枪口对向了自己。
无论是哈利还是肯,他们对自己的选择都极其坚定,不像雷那样对选择充满困难。但这种选择困难,也正是雷这个角色的核心要素。直到电影的结尾,导演都没有告诉我们雷是否死亡,只是让重伤的他徘徊在两者之间。而那些带着面具走过凄冷淡光的路人,仿佛“审判日”来临时的恐怖景象。这时带给他宽恕的肯已经为了救他身亡,追杀他的哈利也因为“原则”自我了断。好似之前折磨着他的两种选择都已经消散,但又好像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又通过肯和哈利的肉体毁灭变得愈发强大。一切又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时刻,那个困扰着雷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答,并且现在只能由他自己一个人去创造答案——自杀还是宽恕,这是个问题。
谢琦 孙雅芬
作为一个由剧作家“转行”的鬼才型创作者,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戏剧性处理,内在逻辑构建都安排十分巧妙。影片中看似啰嗦、滑稽的台词,都有它承上或者启下的作用。不过全片的黑色幽默以及精彩的戏剧冲突只是构建了影片的肌肉和骨骼,那种充满着怪异和扭曲的道德困境和宗教色彩,才是支撑起整部影片的灵魂。
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肯、哈利和雷靠着自己不同于彼此的性格和信念,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中的“罪”进行审判。
一、来自神的宽恕
之所以说是肯的行为在表达一种来自宗教的宽恕,是因为肯绝不是一个虔诚的修行者,毕竟他还跟雷一起参与了对牧师的暗杀行动,并且间接导致了雷误杀一个小孩。我们只能通过他杀手外衣下的具体行为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在。如果说先前肯对雷的安慰,参观宗教的艺术,都只是他作为一个“好人”对后辈的关爱,作为一个旅游者的下意识行为。那在后面当他接到哈利的电话后,对是否要杀死雷的痛苦选择,便可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真正内核。
有罪的雷因为自己的失误,杀了一个计划之外的小孩,之后他一直饱受着自己良心的折磨,以至于企图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赎掉自己的罪。肯在看到了雷真正的忏悔,于是他宽恕了对方,并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对方。到了这里,肯的形象已经开始有着一种殉道者的意味在里面,尤其当他从高塔上跃下,只是为了提前告知雷,哈利已经来杀的消息时,整个场景都带着一股悲剧的崇高感。在某种意义上,他扮演了代表神向人类赐予宽恕的使者,甚至企图在故事的最后通过自己的死亡来代替雷赎罪。
不过整部影片的荒诞性,却让肯原本崇高的行为透露出荒诞的讽刺意味,好似一个黑色的玩笑。他的“自杀”并没能给雷带来太多的时间,甚至在他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哈利就已经到了雷的跟前。他想要交给雷的武器也在坠楼中被砸碎。他的整个行为以至于整个生命好似都毫无意义。除此之外,他也是带雷进入杀手行业的人,带着雷进入教堂杀死牧师最终误杀小孩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赋予了雷的罪。也就是说他不只通过自己让雷完成了“犯罪—劫难—忏悔—宽恕—拯救”的过程,并且自身也处在这个基督教的轮回当中。他既是拯救别人的人,也是需要得到拯救的人。
二、来自人的困难选择
作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雷一直处在痛苦折磨之中。他一直在探寻着一个答案,生存还是毁灭,到底哪一个才是他最终应该达到的结局。同时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摆放着“善”与“恶”的天秤,通过雷在故事中的表现,逐渐往天平的两侧摆放砝码,在心中完成对雷不同结局的期待。观众很难像剧中的肯或者哈利那样纯粹,因为属于哈姆雷特的选择难题,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同时因为两难的选择必定不是“善”与“恶”之间的选择,而是“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或两恶之轻的选择”。我们既不想看到一个犯下重大过错的人就这样轻易得到救赎,又不忍向一个心存善意的人传递死亡。
对善的向往,是人选择困难的来源。肯的宽恕是善,哈利的追杀也是善,雷和观众的纠结也是善。因为良知会让我们力图不伤害任何一人。雷的痛苦大部分也都是来自自己,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经受良心的折磨,那也会让观众的选择变得简单。雷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他不像观众可以在善恶的天秤上放置砝码,如果有,那就是他对自己所犯的罪的逃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两种痛苦之间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如果一个人想要逃脱良知的谴责,那死亡就是最好的避难所。但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则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他经受足够的痛苦。我们希望对别人保持善意,但同时不希望善意遭到滥用。如果他真的选择了自杀,那他的赎罪之旅似乎只能放到地狱。
三、来自道德的审判
哈利整个角色比较简单,就是个偏执狂的形象,从头到尾都坚持着“杀了小孩的人不能苟活于世”的原则,而且他这个原则是他用生命捍卫的。道德对人的审判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化的道德对人自身的审判,二是来自群体意志对个人行为的审判。雷从开始就存在的痛苦和纠结,就是来自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且哈利代表着社会大众对他行为的无法原谅,也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审判。不是来自他自己的个人意志,而是来自崇高的道德准则。当这种对道德的追求出现在一个杀手身上的时候,会显现出一丝荒诞,但也让这种追求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试问当一个以杀人为生的杀手都愿意为了误杀小孩而付出生命,又有谁能逃离开自身良知的责难而将这个原则弃之不顾。
三个主人公在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命运,但是在各自命运前行的道路上,他们彼此都有交错。所置的处境,所面对的问题都有交换。好似哈利在最后误以为自己误杀的侏儒是个小孩时,他遇到了跟雷一样的问题——自杀还是宽恕。但是他不像雷一样纠结,没有过多犹豫地就将枪口对向了自己。
无论是哈利还是肯,他们对自己的选择都极其坚定,不像雷那样对选择充满困难。但这种选择困难,也正是雷这个角色的核心要素。直到电影的结尾,导演都没有告诉我们雷是否死亡,只是让重伤的他徘徊在两者之间。而那些带着面具走过凄冷淡光的路人,仿佛“审判日”来临时的恐怖景象。这时带给他宽恕的肯已经为了救他身亡,追杀他的哈利也因为“原则”自我了断。好似之前折磨着他的两种选择都已经消散,但又好像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又通过肯和哈利的肉体毁灭变得愈发强大。一切又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时刻,那个困扰着雷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答,并且现在只能由他自己一个人去创造答案——自杀还是宽恕,这是个问题。
谢琦 孙雅芬
发布日期: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