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哪吒之魔童闹海》
爱、成长与命运的交响
文章字数:2,324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哪吒》系列电影第二部,由饺子(原名杨宇)编剧并导演,吕艳婷、陈浩担任主要配音的奇幻动画电影。影片延续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线,主要讲述了哪吒与敖丙在天劫之后,为了重塑肉身而踏上的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救赎之旅。电影不仅延续了前作的热血与感动,更在情感深度和叙事复杂性上有了显著提升,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充满友情、亲情与大义的世界,展现了两位少年英雄在逆境中超越自我的坚守与成长,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爱与成长的力量。
  情感的力量:亲情与友情交织
  在电影中,情感是连接观众与角色的桥梁,它能让观众在虚幻的故事中找到真实的触动。《哪吒2》这部影片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鲜活立体的角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情感交织的动人画卷,形成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情感世界,深刻地诠释了情感的力量。
  殷夫人的爱是影片中最为温暖且核心的情感线索之一,她的爱不仅是对儿子哪吒的无条件接纳与包容,更是对他成长过程中的理解与支持,这种母爱的力量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成为哪吒在面对外界偏见和内心挣扎时最为温暖和坚实的力量。哪吒作为“魔丸”转世,自幼被陈塘关的百姓排斥,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助,为了缓解哪吒的孤独,殷夫人哪怕军务繁忙,也会抽出宝贵的时间陪哪吒踢毽子。这种陪伴不仅让哪吒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更让他在孤独的童年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如同心理学中的“安全基地效应”,殷夫人的陪伴正是哪吒的安全基地,她在哪吒的心中构建了一个安心回归、汲取力量的避风港,让他在面对外界的偏见和内心的挣扎时,能够找到依靠和支持。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无量仙翁要求哪吒吞下灭魂丹,以换取父母的安全,他试图利用哪吒对父母的爱,迫使哪吒做出牺牲自我的选择。哪吒在面对无量仙翁的威胁时,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挣扎,他深知自己作为“魔丸”转世,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危险。在无量仙翁的蛊惑下,哪吒几乎接受了灭魂丹,试图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父母的安全。但殷夫人的出现成为了这一情节的转折点,她将灭魂丹扔进岩浆中,表明她不愿意让哪吒牺牲自己。殷夫人的反抗不仅是对哪吒的保护,更是对无量仙翁权威的反抗,她不愿意让哪吒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权威操控哪吒的命运。
  东海龙王敖光对敖丙的父爱深沉而复杂,他既有父王的威严和期望,也有对儿子的愧疚与心疼。敖光的父爱不仅体现在对敖丙的严格要求和期望上,更体现在他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上。敖光在影片最后对敖丙说:“父王只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得你自己去。”他在影片最后鼓励敖丙追求自我,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这种理解和支持,让观众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哪吒与敖丙的友情也是电影中最感人至深的情感线索之一。从初遇的好奇与误解,到共同面对挑战、相互理解与接纳,最终达到心灵的共鸣与承诺,这段友情不仅贯穿了整个故事,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哪吒和敖丙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无量仙翁,敖丙在关键时刻为哪吒挡下了致命一击,哪吒也在敖丙面临危险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保护他。这种超越生死的友情,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传递了友情的力量。除此之外,哪吒与太乙真人的师徒情,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更多层次的情感深度,更推动了角色的成长与转变,使哪吒从一个被误解和恐惧的“魔童”,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面对自己命运、保护家人和朋友的英雄。
  从命运到自我:哪吒的自我认同之旅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以其丰富的奇幻色彩构建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从银幕上炸裂开来,成为《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具标志性的精神呐喊。在这部颠覆传统的动画杰作中,饺子导演将一个古老神话重新编织成关于身份认同的奇幻故事。通过自我认同理论观照这部作品,会发现哪吒的成长轨迹完美演绎了人类最根本的心理需求——从社会强加的标签中挣脱,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了“魔丸转世”的标签,这成为笼罩他一生的身份诅咒。陈塘关百姓的恐惧与排斥,如同社会对“异类”的集体排斥机制,不断强化这一负面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心理学家如乔治·米德(George Mead)和威廉·库利(William Cooley)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相呼应,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会内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哪吒早期表现出的破坏性行为,正是对这种“魔童”身份标签的消极顺应,这种自我认知揭示了社会标签如何形塑个体行为,甚至可能将人推向标签所预示的宿命。
  在哪吒的成长过程中,对抗无量仙翁成为他突破身份桎梏、实现自我超越的决定性时刻。无量仙翁的穿心咒并非单纯的物理攻击,而是社会规训的具象化,它试图从内部摧毁哪吒的反抗意志,穿心咒的运作方式极具隐喻性:“穿心”直指哪吒的自我认同核心,试图让他从内心接受“魔性不可逆转”的设定;“咒”象征社会对“异类”的语言暴力。哪吒在咒术的折磨下痛苦挣扎,他的身体被撕裂,意识被侵蚀,甚至一度产生自我怀疑:“难道我终究逃不过魔丸的命运?”在咒术最猛烈的阶段,哪吒脑海中回荡着百姓的嘲讽、申公豹的蛊惑,甚至包括他自己曾经的自暴自弃:“我就是个妖怪!”但关键时刻,他回忆起父母的无条件信任、敖丙对他的认可,“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最终,穿心咒带来的剧痛没有让哪吒屈服,反而成为他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凡不能杀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总体而言,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一个关于成长、反抗与自我超越的动人故事,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社会可以强加标签,但只有个体自己能决定是否接受这些定义,真正的成长,不是摆脱所有束缚,而是学会在约束中保持自主性。
  郝颖洁 吴妍妍
发布日期: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