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铸就古建魂:刘勇与他的金属“营造”传奇
文章字数:1,349

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白良村的厂区里,机器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成特殊的韵律。
近日,记者来到了西安拓建仿古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身着工装的刘勇正俯身查看新下线的仿古瓦当样品,阳光透过车间顶棚的玻璃斜射在他沾着金属粉末的工装裤上——这位企业掌舵人,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扎根车间的习惯。
创业维艰:从模具匠人到企业掌舵人
时光倒转至2016年寒冬,彼时在秦都区白良村,四个年轻人正商讨着如何起步自己的事业。
“刚开始公司没有市场,大家都需要外出跑业务,我一般身上装两种价格的香烟,贵的给客户,便宜的自己抽。”刘勇回忆道,“最难的时候,出差去外地跑业务,花费完后身上只有200块钱,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省些是些。”
祖籍四川成都的刘勇,骨子里镌刻着川人特有的韧劲。他很小就进入模具厂当学徒,在机器轰鸣中练就了“听声辨误差”的绝活。2016年,当他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看到传统木质古建在风雨中腐朽时,萌生了用金属重塑古建的念头。“当时国内在这个领域属于空白,为了公司发展,我从日本买来了两片航空铝材,每片400块人民币,太贵了,贵得要命。”
思考良久,刘勇决定和设计院建立联系,依靠学习制造模具的经验,自己研制航空铝材,结果还不错。
“慢慢的公司业务开展起来了,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优化研发,推出更多造型、样式的古建材料,深受市场青睐。”刘勇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有员工300余人,看着大家团结努力,劲儿往一处使,我非常知足。”
技术立企:让金属讲述中国古建故事
走进公司的专利陈列室,多项专利证书依次陈列。“2018年和2020年,我分别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这两个是比较重要。”刘勇说,“我们目前具备‘古建构件数字化拆解系统’运用能力,结合相关技术实现古建材料精准复刻。”
此时,在万余平方米的智慧工厂里,传统匠作与现代科技奇妙交融。激光雕刻机正以0.01毫米的精度还原宋代鸱吻纹样,而隔壁车间的老师傅手持游标卡尺,反复校验新开发的“可拆卸式金属榫卯”。
“既要保留古法神韵,又要满足现代建筑的防火抗震需求。”技术负责人介绍,他们研发的铝镁锰合金瓦当比传统陶瓦轻70%,使用寿命却延长三倍。
这种创新基因让企业屡建奇功。在浙江柯桥古镇改造中,他们用曲面冲压技术实现明清廊桥的“飞檐反宇”;为新加坡武吉竹林寺打造的鎏金宝顶,通过纳米涂层技术解决热带气候腐蚀难题。如今,从东北雪乡到海南椰林,数十个地标项目镌刻着“西安拓建”的金属印记。
文化传承:金属温度背后的社会担当
办公区墙上的特殊展柜引人注目:残障员工编织的中国结、受捐学生的感谢信……这些物件见证着企业的另一面。“做古建不仅是生意,更是文化传承。”刘勇坦言。
这种人文关怀渗透在企业基因里。车间休息区的无障碍通道、定期举办的“非遗匠人进企业”活动、占员工总数10%的残障职工群体,都在诠释着“金属的温度”。
正值中午,刘勇带记者来到正在试制的“移动式仿古亭”前。“这是为某别墅区设计的可拆卸景观亭,榫卯结构能像乐高一样组装。”他轻敲亭柱,金属清音回荡在阳光下。
当问及未来发展,这位“技术派”掌门人信心满满:“公司坚持‘古建传承,匠心营造’的发展理念,发扬‘开拓创新,向优守诚’的企业精神,传承中式营造技艺,以古建元素结合现代工艺,用金属重现中华古建之魅力。”
本报记者 张明
发布日期: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