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苹果的小姑娘
文章字数:1,464
若尔盖的云是揉碎的雪,在海拔三千米的蓝绸子上洇成绵长的哈达。去年夏季,我们几家人,开了三辆车去川西旅游,途经若尔盖县的热尔大草原。正是七月牧草繁盛的时节,热尔大草原把三百二十万亩青黄斑驳的绒毯,从地平线这头直铺到念青唐古拉神的袍角。车窗外掠过的经幡惊起一群白腰雪雀,它们扑棱棱跌进花湖的镜面,撞碎了水中漫游的云絮。
离开花湖,我们沿213国道蜿蜒北上,准备去郎木寺。忽然瞥见路边那顶灰扑扑的帐篷时,司机老朱正准备拧开第三瓶矿泉水冲洗挡风玻璃。帐篷前竹篮里的苹果红得扎眼,像撒在枯草滩上的朱砂玛瑙。一个十岁出头的藏族女孩从作业本里抬起头,发辫上缠着的红绿丝线在风里簌簌颤动,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笔下“系错颜色的相思结”。
“买苹果吗?阿爸种的。”她起身时碰歪了充当书桌的矮凳,铅笔咕噜噜滚进草窠。我注意到她递苹果的手——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草汁,指节粗大得与年龄不相称,掌心纹路里蜿蜒着放牧时留下的细碎伤疤。
问了价钱,不贵,苹果脆甜味道很好。我们同行的几家人围着摊子,各自挑选了一些苹果装进袋子,姑娘忙着称秤收钱。称苹果的杆秤锈迹斑斑,她却能把秤砣拨弄得如同转经筒般灵巧。“六斤九两给二十块,零头不要了。”带着浓浓川味的普通话裹着青稞酒般的醇厚,眼睛亮得像是花湖里捞出来的黑曜石。同行的老吕掏手机要付款,她慌忙摆手:“这里信号要走五里路到山坡上才有呢。”
这时有人问了一句,“有水吗?我把苹果洗洗。”姑娘愣了一下,轻声回答“有”,转身从帐篷里提出一个装水的塑料壶,非常大方的让我们倒水洗苹果。
能装20斤水的塑料壶,壶身被太阳晒得发白,里面的水也不怎么清亮。看见这个特殊的装水器具,我们意识到这水来得不容易!
“驮水的老牛今早瘸了腿。”她一手扶住塑料壶,另一只手小心拧开壶盖,害怕水洒了。我们这才知道,帐篷方圆十里没有活泉,这混着泥沙的水,是她父亲半夜赶牛往返三十里,从冰川融溪驮回来烧饭用的。
洗车的水声忽然变得刺耳,老朱默默拧紧自己手上的矿泉水瓶,大家也不好意思倒水洗苹果了。女同伴北萍心细,掏出纸巾,蘸着水壶盖里的一点儿水,轻轻擦拭果皮上的霜色。女孩见状,竟从帐篷里端出镶银木碗,非要给我们添满酥油茶:“老师们的杯子都见底了呀。”
作业本在风里沙沙翻页。泛黄的纸页上,汉字像受惊的羊群歪斜逃窜,藏文却如格桑花籽整齐排列。她告诉我们,阿爸阿妈去放牧了,要晚上才能回来。她从小跟着爸妈放牛赶羊,直到九岁才被扶贫干部送进乡小学,放学后要捡牛粪饼当燃料,入冬前得帮阿妈捻完三十斤羊毛线。“上次考试藏语考了满分呢!”她说这话时,帐篷阴影里窜出一只瘸腿小羊,亲昵地蹭着她打补丁的袍角。
爱好画画的老孙掏出速写本。炭笔游走间,女孩与身后的草原渐次浮现:她发梢拴着的绿松石坠子,是阿妈用二十张羊皮换的生日礼物;装苹果的竹篮裂缝里,探出昨夜抄写的生字纸片;矮凳边磨得发亮的铜铃,正替远山的牦牛群计数归程。老孙添完最后一笔云影,在画纸角落题上王昌龄的旧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临别时塞给她的零钱,终究被悄悄压在了铜铃下。后视镜里,那抹红色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化作草浪间一粒朱砂。忽然有牧歌顺风飘来,大约是古老的藏族民谣:“牦牛背上驮月亮,姑娘眼里盛星光,莫道草原天地阔,一碗清水三冬暖。”
暮色渐浓时,花湖深处传来黑颈鹤的长唳。恍惚看见那姑娘提着水壶走向苍茫暮色,塑料壶折射的最后一缕残阳,在她身后拖出金色的河。原来热尔大草原最动人的,并非无垠的花草,而是这般荒凉中开出的性灵之花——她让都市人懂得,真正的纯净不在雪山之巅的圣湖,而在粗糙手掌捧出的半碗浊水里。
喻东平
离开花湖,我们沿213国道蜿蜒北上,准备去郎木寺。忽然瞥见路边那顶灰扑扑的帐篷时,司机老朱正准备拧开第三瓶矿泉水冲洗挡风玻璃。帐篷前竹篮里的苹果红得扎眼,像撒在枯草滩上的朱砂玛瑙。一个十岁出头的藏族女孩从作业本里抬起头,发辫上缠着的红绿丝线在风里簌簌颤动,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笔下“系错颜色的相思结”。
“买苹果吗?阿爸种的。”她起身时碰歪了充当书桌的矮凳,铅笔咕噜噜滚进草窠。我注意到她递苹果的手——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草汁,指节粗大得与年龄不相称,掌心纹路里蜿蜒着放牧时留下的细碎伤疤。
问了价钱,不贵,苹果脆甜味道很好。我们同行的几家人围着摊子,各自挑选了一些苹果装进袋子,姑娘忙着称秤收钱。称苹果的杆秤锈迹斑斑,她却能把秤砣拨弄得如同转经筒般灵巧。“六斤九两给二十块,零头不要了。”带着浓浓川味的普通话裹着青稞酒般的醇厚,眼睛亮得像是花湖里捞出来的黑曜石。同行的老吕掏手机要付款,她慌忙摆手:“这里信号要走五里路到山坡上才有呢。”
这时有人问了一句,“有水吗?我把苹果洗洗。”姑娘愣了一下,轻声回答“有”,转身从帐篷里提出一个装水的塑料壶,非常大方的让我们倒水洗苹果。
能装20斤水的塑料壶,壶身被太阳晒得发白,里面的水也不怎么清亮。看见这个特殊的装水器具,我们意识到这水来得不容易!
“驮水的老牛今早瘸了腿。”她一手扶住塑料壶,另一只手小心拧开壶盖,害怕水洒了。我们这才知道,帐篷方圆十里没有活泉,这混着泥沙的水,是她父亲半夜赶牛往返三十里,从冰川融溪驮回来烧饭用的。
洗车的水声忽然变得刺耳,老朱默默拧紧自己手上的矿泉水瓶,大家也不好意思倒水洗苹果了。女同伴北萍心细,掏出纸巾,蘸着水壶盖里的一点儿水,轻轻擦拭果皮上的霜色。女孩见状,竟从帐篷里端出镶银木碗,非要给我们添满酥油茶:“老师们的杯子都见底了呀。”
作业本在风里沙沙翻页。泛黄的纸页上,汉字像受惊的羊群歪斜逃窜,藏文却如格桑花籽整齐排列。她告诉我们,阿爸阿妈去放牧了,要晚上才能回来。她从小跟着爸妈放牛赶羊,直到九岁才被扶贫干部送进乡小学,放学后要捡牛粪饼当燃料,入冬前得帮阿妈捻完三十斤羊毛线。“上次考试藏语考了满分呢!”她说这话时,帐篷阴影里窜出一只瘸腿小羊,亲昵地蹭着她打补丁的袍角。
爱好画画的老孙掏出速写本。炭笔游走间,女孩与身后的草原渐次浮现:她发梢拴着的绿松石坠子,是阿妈用二十张羊皮换的生日礼物;装苹果的竹篮裂缝里,探出昨夜抄写的生字纸片;矮凳边磨得发亮的铜铃,正替远山的牦牛群计数归程。老孙添完最后一笔云影,在画纸角落题上王昌龄的旧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临别时塞给她的零钱,终究被悄悄压在了铜铃下。后视镜里,那抹红色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化作草浪间一粒朱砂。忽然有牧歌顺风飘来,大约是古老的藏族民谣:“牦牛背上驮月亮,姑娘眼里盛星光,莫道草原天地阔,一碗清水三冬暖。”
暮色渐浓时,花湖深处传来黑颈鹤的长唳。恍惚看见那姑娘提着水壶走向苍茫暮色,塑料壶折射的最后一缕残阳,在她身后拖出金色的河。原来热尔大草原最动人的,并非无垠的花草,而是这般荒凉中开出的性灵之花——她让都市人懂得,真正的纯净不在雪山之巅的圣湖,而在粗糙手掌捧出的半碗浊水里。
喻东平
发布日期: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