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满山红遍》
秉承扎根黄土大地的赤心书写下的时代颂歌
文章字数:4,452
  网络作家惊蛰落月(孙涛)最新创作发布的现实题材小说《满山红遍》是一部以陕北龙头村为背景的乡村振兴题材小说,通过村支书陈平凡的成长与奋斗,全景式展现了脱贫攻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作品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权力伦理为副线,揭示了传统村落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重塑。
  在创作这部作品前,他已经创作过《那人那事》《大山飞出金凤凰》等现实题材作品,《满山红遍》是惊蛰落月以长期稳定创作玄幻、都市等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经验,用扎根人民、立足大地的一颗赤子之心书写的沉淀之作。
  在创作这部作品前,他的文学综艺节目《跟着文学去旅行》录制,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他深入地体验和了解了人民群众当下的生活状况,那种从物质到精神生活的提升,触动着他。
  这些写作的经验和亲身的经历,都跨越时空,穿越地域,汇聚到《满山红遍》这部作品之中。
  《满山红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奉献,以及普通村民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
  作品从陈平凡带领村民种植苹果、解决滞销问题开始。龙头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
  陈平凡大学毕业后,怀着改变家乡的初心,回到龙头村担任村支书。他发现龙头村的苹果品质优良,但因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苹果销售困难。于是,他向上级争取资金,修通了通往外界的柏油路,又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在陈平凡的带领下,龙头村的苹果产业逐渐兴起,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直播带货红利的消退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陈平凡意识到单一产业的脆弱性,开始探索产业升级之路。他多次前往省城考察水果加工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调研过程中,陈平凡发现水果深加工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于是,他决定在龙头村建设水果加工厂,将苹果加工成果汁、果干、果酱等产品。这一决定得到了县里和镇上的支持,但也引发了部分村民的担忧和反对。陈平凡通过多次村民大会和个别沟通,逐步化解了村民的疑虑,推动了项目的实施。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陈平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以及村民思想的转变等问题接踵而至。但陈平凡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逐步克服了这些困难。他邀请了省城的专家来村指导,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陈平凡还通过恢复秧歌队、转九曲等传统习俗,以文化活动充盈村民的精神世界,对抗消费主义对乡土价值的侵蚀。他深知,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水果加工厂选址争议中,陈平凡以“共同富裕”理念化解矛盾,推动基层治理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轨道。杜龙腾作为龙头村的致富能人,曾绕过村委会私下租地,暴露了个体主义的短视。
  陈平凡坚持原则,拒绝妥协,捍卫村集体利益,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与担当。最终,在陈平凡的感召下,杜龙腾回归集体主义轨道,与村民共同为乡村振兴努力。
  陈平凡的成长轨迹贯穿全书,从一个青涩的村支书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乡村领导者。他不仅带领村民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裕,更在精神层面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提拔与留村的抉择时,陈平凡最终选择扎根基层,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陕北龙头村的变迁犹如一曲激昂的大地颂歌,奏响了传统村落迈向现代化的铿锵足音。陈平凡的故事不仅是基层干部的奋斗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塑中破茧成蝶的生动注脚。
  龙头村的崛起路径精准诠释了“资源禀赋转化”的经济学命题。陈平凡以苹果种植为突破口,通过“修路—直播—建厂”三步走战略,完成了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深加工品的价值跃迁。这种“以农为本、工贸联动”的模式,既规避了单一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又通过直播电商打破了地域市场壁垒,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的闭环生态。
  水果加工厂的选址争议揭示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深层博弈。杜龙腾的私利行为暴露出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风险,而陈平凡以“土地共享”机制化解矛盾,不仅保障了村民利益,更确立了“共同富裕”的产业伦理。这种将经济行为嵌入价值体系的治理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陈平凡的权力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服务型治理”特征。他拒绝将村集体利益作为权力交换筹码,在杜龙腾事件中以原则性捍卫了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同时又通过情感动员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和解。这种“刚性原则+柔性操作”的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治理中“人情”与“法治”的二元对立。
  面对提拔与留村的抉择,陈平凡完成了从“职业选择”到“价值信仰”的升华。他将个人发展嵌入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以“扎根基层”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精神坐标。这种将个人理想与集体命运深度绑定的选择,重构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伦理,使基层治理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轨道。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小说通过秧歌队复兴与转九曲习俗的现代转化,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陈平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对抗消费主义对乡土价值的侵蚀,使村民在精神层面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这种“文化再生产”策略,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龙头村的变迁超越了经济叙事的表层逻辑,指向了文明形态的深层转型。秦长城遗址的发现与保护,使乡村振兴与历史文脉保护形成共生关系,构建了“经济—文化—生态”三维价值体系。这种将传统村落视为“活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了文明延续的中国方案。
  在《满山红遍》中,秦长城遗址不仅是龙头村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更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象征元素,与陈平凡的奋斗历程和龙头村的振兴之路紧密相连。
  秦长城遗址作为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防御工程,见证了龙头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象征,更是龙头村文化底蕴的体现。陈平凡在村民大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秦长城为例,强调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鼓励村民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现代奋斗精神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秦长城遗址在小说中作为陈平凡和村民们的精神象征出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陈平凡常带领村民前往秦长城遗址,从残垣断壁中寻找灵感与力量。秦长城的坚韧与不屈,象征着龙头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顽强拼搏。陈平凡在秦长城遗址的启发下,坚定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而村民们也在这一象征的激励下,逐步树立起改变命运的信心。
  秦长城遗址在龙头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陈平凡意识到,历史遗迹是龙头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项目的推进,秦长城遗址逐渐成为龙头村的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村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秦长城遗址在小说中还承载着文明对话与时代反思的隐喻。陈平凡在与省城专家李纯的交流中,常以秦长城为例,探讨古代防御工程与现代乡村振兴的异同。他意识到,无论是古代的军事防御,还是现代的经济建设,核心都在于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秦长城遗址在《满山红遍》中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内涵的关键元素。它贯穿了龙头村从贫困到振兴的全过程,见证了陈平凡和村民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陈平凡团队的慈善实践,则将乡村振兴拓展为社会价值再分配的实验场。通过建立慈善基金会,他们将龙头村的发展红利转化为区域性的公共福祉,使乡村振兴从“个体致富”走向“社会共富”。这种超越村庄边界的公益行动,重新定义了乡村振兴的文明内涵。
  杜小欣作为陈平凡的得力助手和情感寄托,也在故事中展现了现代乡土女性的觉醒。她从一名普通的村会计逐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最终与陈平凡公开恋情,以情感选择完成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认。杜小欣不仅在工作中给予陈平凡极大的支持,还在生活中给予他温暖和力量。
  陈平凡初到龙头村时,村内正处于贫困与混乱之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杜小欣作为村里的会计,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思想独立的女性。她的存在为龙头村的基层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陈平凡第一次见到杜小欣,是在村委会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当时,陈平凡正为村里的财务问题焦头烂额,而杜小欣以她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冷静的态度,给陈平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小欣在会议上表现得干练而自信,她条理清晰地分析了龙头村的财务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陈平凡被她的专业能力和独立精神所吸引,这与他以往接触到的村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会议结束后,陈平凡主动与杜小欣交谈。他询问了杜小欣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得知她曾在省城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城市里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杜小欣坦诚地告诉陈平凡,她选择回到龙头村,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平凡对杜小欣的选择表示敬佩,他鼓励她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杜小欣也对陈平凡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表示支持,两人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中找到了共鸣。
  这次相遇为两人日后的合作和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杜小欣在陈平凡的领导下,逐渐成为村委会的重要成员,她的财务专长和管理能力为龙头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陈平凡也在杜小欣的帮助下,更加坚定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逐渐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谊。他们的关系从最初的同事关系,逐渐发展为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最终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杜小欣的成长轨迹则展现了现代乡土女性的主体性觉醒。她从传统村会计到独立女性的蜕变,既是个人价值重建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性别观念革新的缩影。
  两人情感线的展开,突破了乡村叙事中爱情元素的工具化困境,成为精神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人的感情在共同奋斗中逐渐升温,在雨夜中突破,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段佳话。
  《满山红遍》不仅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奋斗史诗,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与时代变迁的文学作品。通过陈平凡和龙头村村民的故事,作品深刻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创新,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
  《满山红遍》以龙头村的振兴实践为镜,映照出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重塑之路。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物质脱贫的壮阔历程,更捕捉到精神觉醒的微妙瞬间——从村民对苹果加工厂的疑虑到主动参与,从杜小欣的自我觉醒到与陈平凡的价值共鸣,从陈平凡的个人抉择到文明指向的升华。这些精神蜕变的细节,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叙事最动人的篇章。
  当陈平凡在秦长城遗址前眺望满山红遍的果园,我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到的不仅是物质丰饶的丰收图景,更是精神富足的文明曙光。这部作品中的重要启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文明形态的重构,唯有物质与精神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这曲黄土地上的时代颂歌,终将在文学史与文明史上留下深刻的回响。
  李杰
发布日期: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