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汉中
文章字数:2,171
汉中
开展“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采访活动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以“共建生态城市 共享美丽汉中”为主题,组织10余家省市媒体,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媒体采访活动。
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佛坪县长角坝镇大湾山茱萸种植园、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观音山管理处自然学校、景齐鲟鱼繁殖开发有限公司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中心,详细了解佛坪县中药材、冷水鱼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对佛坪县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担当起保护大熊猫、大秦岭的生态使命,聚力打造大熊猫IP,创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引领的“佛坪模式”进行取材报道。
随后,采访团走进南郑区,深入采访黄官镇青龙桥河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黄官藤编产业园与非遗小镇建设情况,汉山街道办生态产业示范村、芳香之旅生态园生态保护与修复、文旅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牟家坝镇云峰寺茶园通过有机种植和茶旅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提升等“两山”转化实例。用笔墨与镜头记录下南郑区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汉中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全市共有7个县区(西乡县、留坝县、宁强县、城固县、镇巴县、南郑区、佛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留坝县、佛坪县、宁强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数量保持陕西省第一,生态环境知晓度、满意率持续提升,为建设生态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此次采访活动为契机,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深化媒体合作,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加快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美丽汉中建设有效衔接,为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贡献力量。
略阳
落实整改问题守好秦岭生态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日,略阳县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调度工作视频会,会议通报了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改情况,对略阳县推进秦岭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到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牢记“国之大者”,紧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全力以赴去存量、遏增量;要坚持举一反三,持续做好问题排查整治,严格问题整改闭环及责任落实机制;要紧密围绕全县重金属监控、尾矿库风险防范等突出环境问题,精准高效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降低环境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会议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链条,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夯实直接责任和主体责任,健全县、镇、村三级包抓区域保护工作机制,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佛坪
持续擦亮“中国大熊猫第一县”的生态底色
本报讯(记者 韩轩)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系纵横、水草丰沛,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年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60天以上,是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被誉为“秦岭绿肺”。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为代表的“秦岭四宝”齐聚于此,有野生大熊猫130多只,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第一县”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为守好这方青山绿水,2024年佛坪县生态环境系统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认真执行“75311”工作机制,建立预测预报应急联动机制。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PM2.5浓度17微克/立方米;积极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全面完成椒溪河、蒲河、金水河入河排口排查。定期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全面推动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有效提高群众和企业管理人员生态环保意识。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山茱萸在佛坪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每逢“赏花”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茱萸竞相绽放,山涧、沟壑、农舍被笼罩在金色的花海之中。据悉,沙窝村种植山茱萸6500余亩,其中大湾山茱萸示范园种植面积1000亩,是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春赏花秋赏果,连续在沙窝村举办了17届“茱萸花海踏春游”旅游活动。
据了解,随着佛坪山茱萸产业发展,持续开发的果肉、保健酒、阿胶糕等山茱萸系列产品也日趋走俏,满足了游客消费需求,还就地销售山茱萸农产品,给群众增加了收入。目前,全县九成农户种植山茱萸。同时,引进企业加工及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延长、做强产业链,山茱萸系列产品达到20余种,2024年山茱萸总产值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在佛坪冷水鱼示范基地,景齐鲟鱼繁殖开发有限公司余锦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佛坪县最早开展以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企业,辐射带动了陈家坝、岳坝、上沙窝等多个冷水鱼养殖场,是佛坪县首个省级渔业良种场。公司养殖基地占地95亩,累计投资2700万元,主要采取半循环水养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为人工复合湿地。年繁育鲟鱼鱼苗约60万尾,出售商品鱼50万斤,年产值500多万元,实现利润约200万元。
端起“生态饭”,赋能“冷产业”。如今的佛坪,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坚守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一信念,让县域生态带来的民生福祉展现得愈发鲜活生动。
开展“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采访活动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以“共建生态城市 共享美丽汉中”为主题,组织10余家省市媒体,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媒体采访活动。
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佛坪县长角坝镇大湾山茱萸种植园、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观音山管理处自然学校、景齐鲟鱼繁殖开发有限公司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中心,详细了解佛坪县中药材、冷水鱼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对佛坪县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担当起保护大熊猫、大秦岭的生态使命,聚力打造大熊猫IP,创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引领的“佛坪模式”进行取材报道。
随后,采访团走进南郑区,深入采访黄官镇青龙桥河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黄官藤编产业园与非遗小镇建设情况,汉山街道办生态产业示范村、芳香之旅生态园生态保护与修复、文旅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牟家坝镇云峰寺茶园通过有机种植和茶旅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提升等“两山”转化实例。用笔墨与镜头记录下南郑区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汉中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全市共有7个县区(西乡县、留坝县、宁强县、城固县、镇巴县、南郑区、佛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留坝县、佛坪县、宁强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数量保持陕西省第一,生态环境知晓度、满意率持续提升,为建设生态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此次采访活动为契机,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深化媒体合作,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加快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美丽汉中建设有效衔接,为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贡献力量。
略阳
落实整改问题守好秦岭生态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日,略阳县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调度工作视频会,会议通报了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改情况,对略阳县推进秦岭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到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牢记“国之大者”,紧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全力以赴去存量、遏增量;要坚持举一反三,持续做好问题排查整治,严格问题整改闭环及责任落实机制;要紧密围绕全县重金属监控、尾矿库风险防范等突出环境问题,精准高效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降低环境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会议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链条,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夯实直接责任和主体责任,健全县、镇、村三级包抓区域保护工作机制,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佛坪
持续擦亮“中国大熊猫第一县”的生态底色
本报讯(记者 韩轩)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系纵横、水草丰沛,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年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60天以上,是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被誉为“秦岭绿肺”。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为代表的“秦岭四宝”齐聚于此,有野生大熊猫130多只,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第一县”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为守好这方青山绿水,2024年佛坪县生态环境系统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认真执行“75311”工作机制,建立预测预报应急联动机制。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PM2.5浓度17微克/立方米;积极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全面完成椒溪河、蒲河、金水河入河排口排查。定期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全面推动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有效提高群众和企业管理人员生态环保意识。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山茱萸在佛坪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每逢“赏花”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茱萸竞相绽放,山涧、沟壑、农舍被笼罩在金色的花海之中。据悉,沙窝村种植山茱萸6500余亩,其中大湾山茱萸示范园种植面积1000亩,是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春赏花秋赏果,连续在沙窝村举办了17届“茱萸花海踏春游”旅游活动。
据了解,随着佛坪山茱萸产业发展,持续开发的果肉、保健酒、阿胶糕等山茱萸系列产品也日趋走俏,满足了游客消费需求,还就地销售山茱萸农产品,给群众增加了收入。目前,全县九成农户种植山茱萸。同时,引进企业加工及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延长、做强产业链,山茱萸系列产品达到20余种,2024年山茱萸总产值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在佛坪冷水鱼示范基地,景齐鲟鱼繁殖开发有限公司余锦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佛坪县最早开展以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企业,辐射带动了陈家坝、岳坝、上沙窝等多个冷水鱼养殖场,是佛坪县首个省级渔业良种场。公司养殖基地占地95亩,累计投资2700万元,主要采取半循环水养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为人工复合湿地。年繁育鲟鱼鱼苗约60万尾,出售商品鱼50万斤,年产值500多万元,实现利润约200万元。
端起“生态饭”,赋能“冷产业”。如今的佛坪,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坚守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一信念,让县域生态带来的民生福祉展现得愈发鲜活生动。
发布日期: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