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金融迈入发展新阶段
文章字数:1,718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银发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养老金融作为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刺激消费升级、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期,各大上市银行及保险公司陆续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集中展示了养老金融业务的布局与发展成效。
政策引领养老金融升级
近期,上市银行纷纷公布养老金融相关数据。从整体上看,国有大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银行行长张辉介绍,2024年,中国银行累计为超千万客户提供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服务,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年金托管资金规模分别排在全市场第二名、第三名,养老金受托资金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3.44%。
中国农业银行在2024年不断充实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新增养老金融产品147只;养老产业金融也加快发展,养老产业贷款增速68%。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2024年,在养老金融领域,中国农业银行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实体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码用户数均居行业领先地位;养老金受托管理规模和客户数量保持较高增速。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建行积极把握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锚定“养老金融专业银行”目标,将养老产业纳入信贷优先支持行业,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养老痛点和养老产业发展难点。据了解,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安心版”养老专区,打造了60家“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全面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
除国有大行外,光大银行截至2024年末,累计向客户提供超过650只养老金融产品,1500余家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浦发银行则推出“浦颐金生”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夯实养老金金融服务,养老金托管规模超过4800亿元,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中信银行积极响应居民多样化养老需求,创新升级“幸福+养老账本3.0”,用户累计达到503.55万户。截至2024年末,中信银行养老金融托管规模突破5000亿元。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叠加效应,推动养老金融迈入更成熟、更全面的发展新阶段。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抓住存款、保险、基金等业务,挖掘养老金新产品和新产业,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压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
险企积极布局养老生态
2024年,各大上市险企纷纷推进养老金融布局,构建以“保险+康养”为核心的生态圈,全面提升养老产业链服务水平。
据了解,中国人寿在全国15个城市落地18个养老项目,涵盖综合性养老社区(CCRC)、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等多种业态。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积极回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养老金融服务持续加强,管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资产规模6457亿元;实现商业保险年金新单保费234亿元,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暖心岁悦”机构养老服务覆盖14个省份50家养老机构。此外,该公司上线了行业首款中老年互联网长期医疗险产品“好医保·中老年长期医疗险”,提高投保年龄上限,对有既往症和慢病的老年群体提供全面保障。
“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缓解基本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赵鹏表示,商业保险具有全面风险保障属性,可以提供涵盖生存、疾病、失能、身故等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特别是能够发挥精算技术优势,提供长期甚至终身稳定现金流的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增强经济社会韧性,优化银发经济结构。
在金融服务养老产业方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太保家园”,截至2024年底,在全国13个城市布局15个养老社区,长住居民超过1300人,其中南京、上海的社区入住率超过80%。太保家园还深化“医养结合”模式,在各社区配备医疗设施,并推出认知症专属照护专区“乐忆家”,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赵鹏认为,保险在养老健康及银发经济领域,可以发挥重要的产业链整合和服务生态构建作用,向上联结医疗、长期护理、养老等保险产品,向下联结慢病管理、医疗照护等健康养老产业,促进银发经济优化升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保障+资金+服务”的一揽子养老服务。展望未来,中国人保将从战略高度持续深耕养老金融领域,从产品、服务、生态等方面大力推动供给创新。 武亚东
发布日期: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