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在浐河之畔的人文图谱
文章字数:2,013
结识周养俊先生大概二十多年了,他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位有德行、有操守、有品位、有情怀、有志趣的“五有”男人,亦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好朋友的“五好”男人。在读者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位好作家。他不仅新闻报道写得好,而且对文学各类体裁作品的创作门门精通,样样出彩,几十年来发表的作品和出版的著作可谓等身,论其作品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可堪称他是陕西文坛老一辈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劳模。
我不仅喜欢周养俊先生的为人,更喜欢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其接地气的生活内容、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闪烁的思想火花等诸多特点,都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阅读快感和美好印象。在此,主要谈一下近期阅读他的散文集《家住浐河边》这部新作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当下,《家住浐河边》以故乡关中浐河边为地理坐标、乡土文本和叙事经络,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中,既非单纯的田园牧歌式赞美,亦非激进的现代性批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情地书写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浐河之畔的乡土生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城乡裂变中的文化嬗变与精神重构,亦向读者呈现了关中一域乡村发展变迁的、富有哲学意味的人文图谱。
从语言特色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方言意识流与杂语的狂欢。
我以为,对“方言意识流”可以这样来理解:周养俊先生以故乡生活在场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并长期关注故乡的发展变迁,在体验、观察生活和创作中,善于和能够捕捉闪着灵性光辉、跳动着生命的方言,以故乡人聊天讲故事跳跃性的思维,随心所欲地讲述着故乡的人文故事。方言在他抒写故乡人物和乡村故事的文章中多有使用,而这也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特点和特色,亦是体现一个地方人物的鲜明标签,读来亲切、鲜活、生动。至于说杂语,是指他在散文中对古文、古诗词和方言俚语、现代诗歌以及当代规范汉语言的综合灵活运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并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狂欢。
尤其是方言的运用让他的作品有了艺术化的美感。作者并非简单照搬关中方言,而是对其进行了精选和提炼。例如,他给老乡递纸烟,对方回应说:“人有麻达,不敢抽。”他明白,麻达是身体有病的意思。“来呀,先歇口气,先咥个馍压个饥!”“蒸馍米汤浆水菜,呼噜呼噜一碗,吃得快,吃得快。”等等,这种语言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特色和韵味,又有了语言的凝练与美感。
此外,《家住浐河边》中的作品善于运用长短句,让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无论是哪种文体的创作,这种语言特色无疑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快感。
从艺术特点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时空叠影与意象交响的美感。
在写作技巧上,《家住浐河边》的整体内容打破了一般写作者线性的叙事习惯,采用“浐河水纹”式的复调结构。比如,主人公返乡的现代性视角与父辈口述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形成时空叠影:河岸边新起的商品房地基下,深埋着隋唐运河的陶片;智能手机镜头里盛开的油菜花田,与三十年前生产队收割场景产生的光谱重叠。这种时空并置不仅构成美学张力,更暗喻着乡土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撕裂与重组。
在散文的意境美营造方面,《家住浐河边》在意象的运用上达到了交响乐般的效果。整部作品内容把浐河作为核心意象,都在围绕浐河而写,多篇文章呈现出的浐河岸边的古今人、事、物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又有穿越感的乡村。其中“师村”“寒窑”“蚕姑沟”“灞桥柳”“老槐树”“石头”等意象所组成的大透视镜,对乡村一域进行的全方位扫描、多维视角和人文精神解剖,不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的乡愁图,也呈现了故乡一幅完整的时代拼图,留下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深沉思考。同时,作者以活态化的还原方式,将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整部散文有了交响乐般的声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从时代价值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城乡裂变中的精神突围。
《家住浐河边》讲述了大量发生在浐河岸边的历史人文故事。作者从村名、浐河的源头讲起,直讲到今天的人事物,故事所述的时间可追溯到唐朝乃至更早,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有味,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地方绵长的文明史,又增加了这片土地的沧桑感、厚重感。同时,通过浐河边的发展变迁和众多人事物的回忆,深刻揭示了乡土文明的困境与突围。比如,猫女、蛮婆、奶妈、祖母等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还有写字的老头、放羊老汉、为柳青守墓的老人,他们既非愚昧守旧,亦非文化自觉,而是将生命与土地、故乡本能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故乡浐河边跟随时代在快速发展,今天已经与西安大都市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在融入新的时代文明中,故乡人的乡土文明和精神随之也在裂变。
在这个GPS定位取代乡土记忆、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伦理的时代,《家住浐河边》不仅是作者献给故乡的一部传记,更是对关中平原乡土文明的深情礼赞,而它的价值在于以文学的方式,保存了转型期中国一方的精神地质层。当浐河水裹挟着历史残片流向未知的远方,作品中的那些人事物,终将成为解码当代中国城乡裂变的一个文化密码。
杨志勇
我不仅喜欢周养俊先生的为人,更喜欢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其接地气的生活内容、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闪烁的思想火花等诸多特点,都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阅读快感和美好印象。在此,主要谈一下近期阅读他的散文集《家住浐河边》这部新作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当下,《家住浐河边》以故乡关中浐河边为地理坐标、乡土文本和叙事经络,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中,既非单纯的田园牧歌式赞美,亦非激进的现代性批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情地书写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浐河之畔的乡土生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城乡裂变中的文化嬗变与精神重构,亦向读者呈现了关中一域乡村发展变迁的、富有哲学意味的人文图谱。
从语言特色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方言意识流与杂语的狂欢。
我以为,对“方言意识流”可以这样来理解:周养俊先生以故乡生活在场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并长期关注故乡的发展变迁,在体验、观察生活和创作中,善于和能够捕捉闪着灵性光辉、跳动着生命的方言,以故乡人聊天讲故事跳跃性的思维,随心所欲地讲述着故乡的人文故事。方言在他抒写故乡人物和乡村故事的文章中多有使用,而这也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特点和特色,亦是体现一个地方人物的鲜明标签,读来亲切、鲜活、生动。至于说杂语,是指他在散文中对古文、古诗词和方言俚语、现代诗歌以及当代规范汉语言的综合灵活运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并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狂欢。
尤其是方言的运用让他的作品有了艺术化的美感。作者并非简单照搬关中方言,而是对其进行了精选和提炼。例如,他给老乡递纸烟,对方回应说:“人有麻达,不敢抽。”他明白,麻达是身体有病的意思。“来呀,先歇口气,先咥个馍压个饥!”“蒸馍米汤浆水菜,呼噜呼噜一碗,吃得快,吃得快。”等等,这种语言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特色和韵味,又有了语言的凝练与美感。
此外,《家住浐河边》中的作品善于运用长短句,让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无论是哪种文体的创作,这种语言特色无疑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快感。
从艺术特点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时空叠影与意象交响的美感。
在写作技巧上,《家住浐河边》的整体内容打破了一般写作者线性的叙事习惯,采用“浐河水纹”式的复调结构。比如,主人公返乡的现代性视角与父辈口述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形成时空叠影:河岸边新起的商品房地基下,深埋着隋唐运河的陶片;智能手机镜头里盛开的油菜花田,与三十年前生产队收割场景产生的光谱重叠。这种时空并置不仅构成美学张力,更暗喻着乡土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撕裂与重组。
在散文的意境美营造方面,《家住浐河边》在意象的运用上达到了交响乐般的效果。整部作品内容把浐河作为核心意象,都在围绕浐河而写,多篇文章呈现出的浐河岸边的古今人、事、物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又有穿越感的乡村。其中“师村”“寒窑”“蚕姑沟”“灞桥柳”“老槐树”“石头”等意象所组成的大透视镜,对乡村一域进行的全方位扫描、多维视角和人文精神解剖,不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的乡愁图,也呈现了故乡一幅完整的时代拼图,留下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深沉思考。同时,作者以活态化的还原方式,将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整部散文有了交响乐般的声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从时代价值来看,《家住浐河边》体现了城乡裂变中的精神突围。
《家住浐河边》讲述了大量发生在浐河岸边的历史人文故事。作者从村名、浐河的源头讲起,直讲到今天的人事物,故事所述的时间可追溯到唐朝乃至更早,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有味,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地方绵长的文明史,又增加了这片土地的沧桑感、厚重感。同时,通过浐河边的发展变迁和众多人事物的回忆,深刻揭示了乡土文明的困境与突围。比如,猫女、蛮婆、奶妈、祖母等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还有写字的老头、放羊老汉、为柳青守墓的老人,他们既非愚昧守旧,亦非文化自觉,而是将生命与土地、故乡本能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故乡浐河边跟随时代在快速发展,今天已经与西安大都市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在融入新的时代文明中,故乡人的乡土文明和精神随之也在裂变。
在这个GPS定位取代乡土记忆、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伦理的时代,《家住浐河边》不仅是作者献给故乡的一部传记,更是对关中平原乡土文明的深情礼赞,而它的价值在于以文学的方式,保存了转型期中国一方的精神地质层。当浐河水裹挟着历史残片流向未知的远方,作品中的那些人事物,终将成为解码当代中国城乡裂变的一个文化密码。
杨志勇
发布日期: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