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深化六个改革”
文章字数:2,592
4月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刘长宏、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进行相关工作内容介绍。
西安市水务局
实施“六大行动”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提到,2025年西安市水务局将实施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在水务投资上,2024年,西安市水务局制定《城市供水管理制度(试行)》等监管、考核、应急等9项制度,统筹推进51个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建设投资112亿元;在灾害防御上,修编河道、水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366个,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1186人。实施河道水毁修复工程43处,水库除险加固5座,治理山洪沟项目5个,复核建立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208个。在城乡供水上,加强原水保障,引蓝济李工程累计补水521.75万m3,引汉济渭工程先期调水1.57亿m3,建成农村供水改造提升项目19处,受益人口10.2万人。全年累计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1.79亿m3,处置污泥119.7万吨,城市治污水平全面提升;在资源管控上,全年用水总量21.99亿m3较控制指标节约2.77亿m3,万元GDP用水量14.12m3较2020年下降18.4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6.8%;在河湖管护上,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5km2。
2025年,西安市水务局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聚焦省委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和全市“深化六个改革”战略部署,锚定“六大夯基工程”,实施“六大行动”,提升“六项能力”,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在未来将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行动,防涝排洪能力提升行动,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资源高效配置利用行动,流域综合治理行动六大行动。
在实施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方面,加大引蓝济李、引湑济黑及秦岭峪口径流调水,用好引汉济渭先期来水;加快推进李家河水库输水总干渠复线工程、子午水厂等工程建设;完成蓝田县西川片区供水工程(一期)、蓝田县赛峪供水工程,全力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发展。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刘长宏表示,2025年,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将紧密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要部署,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弱项,加强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主要目标落脚在当好秦岭卫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首先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围绕77项年度重点任务,185条具体工作措施,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接着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渭河、石川河、灞河、浐河、新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整治。“一村一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完成3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0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最后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源头防控,建成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协同推进新污染物治理。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
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提到,2025年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将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加速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赵向军表示,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八个新突破”,笃行实干,锐意进取,乡村振兴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7.19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首超2万,增长6.9%,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在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探索推进耕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建成百亩攻关田507个、千亩示范方263个、万亩示范片17个,打造“吨粮镇”22个、“吨粮村”27个。
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上,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7.11万户23.60万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全年累计纳入监测1436户4527人,消除风险1107户3660人,风险消除率达80.8%,稳居全省前列。
在都市现代农业上,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1条50亿级产业链加快推进。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上,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1/5。持续深化农村“三资”专项治理,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推动12类158宗项目交易,成交金额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5.7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541.27万元。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基地5个、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和一大批团建基地、青年乡创客、乡村会客厅等典型,走出了乡村分解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西安路径。
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上,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西安数智农机丰富拓展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应用场景,护航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
2025年,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将聚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两大主题”,以“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守牢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双增收”,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西安路径。
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加速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基底,在环山路沿线构建“廊道+园区+村庄”的复合型空间布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重点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机等核心领域,建设一批种业基地、无人农场等标杆示范类项目;围绕环山路农业特色产业,布局一批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提升改造类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吸引落地一批三产融合、业态创新的招商引资类项目。目前,已策划包装神禾塬无人农场项目、猕猴桃产业集群项目、石榴全产业链项目、设施蔬菜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项目4个,计划投资金额约1420万元。
西安市水务局
实施“六大行动”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提到,2025年西安市水务局将实施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在水务投资上,2024年,西安市水务局制定《城市供水管理制度(试行)》等监管、考核、应急等9项制度,统筹推进51个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建设投资112亿元;在灾害防御上,修编河道、水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366个,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1186人。实施河道水毁修复工程43处,水库除险加固5座,治理山洪沟项目5个,复核建立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208个。在城乡供水上,加强原水保障,引蓝济李工程累计补水521.75万m3,引汉济渭工程先期调水1.57亿m3,建成农村供水改造提升项目19处,受益人口10.2万人。全年累计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1.79亿m3,处置污泥119.7万吨,城市治污水平全面提升;在资源管控上,全年用水总量21.99亿m3较控制指标节约2.77亿m3,万元GDP用水量14.12m3较2020年下降18.4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6.8%;在河湖管护上,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5km2。
2025年,西安市水务局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聚焦省委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和全市“深化六个改革”战略部署,锚定“六大夯基工程”,实施“六大行动”,提升“六项能力”,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在未来将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行动,防涝排洪能力提升行动,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资源高效配置利用行动,流域综合治理行动六大行动。
在实施城乡供水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方面,加大引蓝济李、引湑济黑及秦岭峪口径流调水,用好引汉济渭先期来水;加快推进李家河水库输水总干渠复线工程、子午水厂等工程建设;完成蓝田县西川片区供水工程(一期)、蓝田县赛峪供水工程,全力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发展。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刘长宏表示,2025年,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将紧密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要部署,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弱项,加强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主要目标落脚在当好秦岭卫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首先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围绕77项年度重点任务,185条具体工作措施,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接着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渭河、石川河、灞河、浐河、新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整治。“一村一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完成3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0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最后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源头防控,建成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协同推进新污染物治理。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
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嘉伟)发布会上,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提到,2025年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将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加速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赵向军表示,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八个新突破”,笃行实干,锐意进取,乡村振兴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7.19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首超2万,增长6.9%,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在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探索推进耕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建成百亩攻关田507个、千亩示范方263个、万亩示范片17个,打造“吨粮镇”22个、“吨粮村”27个。
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上,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7.11万户23.60万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全年累计纳入监测1436户4527人,消除风险1107户3660人,风险消除率达80.8%,稳居全省前列。
在都市现代农业上,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1条50亿级产业链加快推进。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上,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1/5。持续深化农村“三资”专项治理,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推动12类158宗项目交易,成交金额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5.7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541.27万元。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基地5个、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和一大批团建基地、青年乡创客、乡村会客厅等典型,走出了乡村分解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西安路径。
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上,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西安数智农机丰富拓展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应用场景,护航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
2025年,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将聚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两大主题”,以“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守牢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双增收”,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西安路径。
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加速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基底,在环山路沿线构建“廊道+园区+村庄”的复合型空间布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重点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机等核心领域,建设一批种业基地、无人农场等标杆示范类项目;围绕环山路农业特色产业,布局一批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提升改造类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吸引落地一批三产融合、业态创新的招商引资类项目。目前,已策划包装神禾塬无人农场项目、猕猴桃产业集群项目、石榴全产业链项目、设施蔬菜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项目4个,计划投资金额约1420万元。
发布日期:2025-04-10